当前位置: 心悸 > 疾病介绍 > 成长季期末考,只是一种经历,不要心慌
当前位置: 心悸 > 疾病介绍 > 成长季期末考,只是一种经历,不要心慌
转眼间,一个学期已然接近尾声
明天早上即将迎来期末考
相信家长朋友们和孩子们一样
都是既兴奋又紧张
同样兴奋着春节假期就要来了
孩子们紧张的是能不能考好
家长们紧张的是有没有考好
今天小编在考前给大家都加加油打打CALL
希望小小的tip可以带来一些些帮助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过,每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都会这么说,这次考试没认真,太粗心了,其实我都会做,下次一定做对。
真的如孩子说的是粗心吗?!
其实不然。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会有所感悟的。
想像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跳水运动员要参加半年后的比赛,他了解了一下基本动作,也练了几次。有那么一两次很标准,有几次有失误,不过他认为自己比赛时就能做到。比赛很快到了,他站在跳台上很紧张,结果当然失误了。离开赛场时他说:“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紧张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
估计你会喊起来:他练得太少了!当然会失误!
甚至你会说,这个故事太荒谬了,运动员不会这样的!
所以当家长问关于孩子粗心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没有粗心这回事。作业或者考试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练得太少了,基本概念不清楚,不够熟练,准确率低。
我们判断“粗心”的通常标准是在
“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
----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足够吗?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
----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
----那再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作对吗?
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并不是。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粗心”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NO.1粗心]
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其实就表现为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办法
态度不是原因,“粗心”不可能因态度的转变而彻底解决。唯一解决“粗心”问题的方法,是提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令单题正确率接近%。
有一个颇有争议的说法:
“中小学的知识并不难,做得多了自然就能做对。”
所谓“知识并不难”,意思是凭借正常人的智商在理论上都可以达到%的正确率(在粗心不能当作借口之后,笨这个借口也被彻底抹掉了。考不好只能归咎于“懒”了)。越熟练正确率越高,说明了为什么题海战术虽然被人诟病,但确实是有效果的。
对于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刷题有人成绩大幅提高,有人却成效了了的原因了。
[NO.2粗心]
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解决办法
考试订正时,这类题目,不妨再变形或者深究一下,这时会发现同学们又疑惑或者糊涂了。所以,学过,并不等于是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
无差别的题海战术虽然有效果,但不一定有效率。
怎样提高效率?这要从错题入手。我们不能只盯着错误,而要追溯思考过程。其实孩子学习过程中,大部分错误都不是偶发的,而是成批出现同类错误。在追溯思考过程中,会发现根源往往是简单的概念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干脆是理解有误。
怎样追溯思考过程呢?最简单的方式是要求孩子写出题目的解题过程。这也是中小学衔接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有的孩子虽然能得到题目的正确答案,但是思路却是模糊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看似同样的题,有的时候能做对,有的时候就做不对。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给自己讲题,这对双方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NO.3粗心]
学习习惯问题
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习惯的问题。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还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
?解决办法
如果做数学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会做某一道题,就忽略了基本的步骤。戒骄戒躁,把每一步落实到笔头。题目会做,却在考试时丢步骤分,是最可惜的。
另外,有的孩子喜欢对同一题给出多种算法的乐趣,这其实也可以帮忙检查出一些错误。
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学习上,还应从生活中进行训练。
1、注意力的训练方法有读书、下棋、智力游戏、扑克牌游戏等(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理论和方法,大家可以自己搜一搜)。
2、训练分析能力,要养成随时问为什么的习惯,养成思考的习惯。(这其实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即使是成年人中,没有思考的习惯,不假思索地接收各种信息的人太多了。)
3、培养执行力,永远不认可口头上的“会”,必须见到正确率才算结束。诗词的背诵,一定要落到默写。阅读题,要讲得出来龙去脉。数学题,一定要落实到步骤。这些都是要沉下心练的死功夫,也是真功夫。
[NO.4粗心]
做题准确率不高
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所以,如果平时单元的作业题总要错3-5题,考试的出错率基本会翻2-3倍。
?解决办法
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做题,建立错题本。也可以给自己制定训练的计划。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能真正提高成绩。
所以说,粗心的本质是熟练程度不够,只不过在成绩上反映出来而已。希望下次考试时,家长能提醒孩子注意到隐藏在“粗心”背后的本质问题,抓到关键,才能有的放矢。
[NO.5粗心]
做题速度慢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孩子试题大片留百,或者明显作文没写完之类的,通常孩子都会告诉家长说:
“时间太紧了,我写不完”
这时,就需要想想孩子平时学习有注重效率吗?
如果平时完成一项学习任务需1个小时,那这1个小时里是否是每分每秒都在进行与学习相关的事情呢?
每次考试都有一部分学生会说:其实这些题我都会,但是没时间。考试是公平的,给的时间也是合理的,考生并非没有时间,而是在前边的题上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原因就是做题速度上不去!
?解决办法
平时应注重学习效率,既要注重量,还得注重质;对自己的学习要有规划,否则会像无头苍蝇一样。
从根本上讲,对抗“粗心”的方法,是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怎么训练专注力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很实用的小方法——1分钟记忆测试。
规则很简单:让孩子准备好纸和笔,家长打开一张大图表,上面写着互不相关的词语。让孩子用1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用大脑记下这些词语。1分钟后,将图表收起来,让孩子开始默写,看看能默写出来多少。
测试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瞪大了眼睛,屏住呼吸,就连平时最好动的孩子都全神贯注地参与进来。
通过这个测试,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发现一个强大的自己,那些平常特别不爱背诵的孩子也忽然发现:原来我还能记住这么多!他们的心里便会获得小小的成就感。
知名教育学者魏书生当老师和校长的20多年间,连续引导学生玩“1分钟记忆比赛”,收到了惊人的效果。他解释说,因为在“参赛”的状态下,人自身的自我压抑、惰性、情绪波动带来的干扰都降到最低,潜在的记忆能力就比平时更容易开发出来,这都是全神贯注的力量。
为什么只比1分钟?而不是2分钟、3分钟?
先来看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对夫妻非常恩爱,但他们之间唯一的矛盾是,丈夫从不做家务,妻子非常苦恼。她想了一个办法,尝试改变她的丈夫。
一天上班前,她把米洗好,放进电饭煲,但是没插电源,就去上班了。下班后,她没有马上回家,而是打“我今天加班,要晚一会到家,你只需要插上电源,我们就能及时吃到晚餐了。”丈夫觉得这不是举手之劳的事吗,就爽快地答应了。妻子回家后热烈地拥抱丈夫,夸奖他说:“你太好了!我们能及时吃上这晚餐,全都因为你的这一伟大举动——插电源。”
过了一段时间,妻子只把米洗好,要求丈夫把米放进电饭煲后插上电源。丈夫觉得这并不比以前麻烦太多,于是回家后还是好好地把饭煮上。慢慢地,妻子留下的工作越来越多,而且妻子每次都会给予他一番夸奖。慢慢地,丈夫的进步越来越多,改变了他对做家务的态度,每天回家做饭成了他的一种习惯。
这位妻子的聪明之处在于,她运用了教育心理学中的“连锁塑造”效应,把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要进行反馈与强化。
训练孩子的专注力也是如此,循序渐进和成就激励共同作用,才能让孩子在自我肯定中训练出更强大的专注力。
因为1分钟全神贯注的能力谁都可以有,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会更有动力进行下一步的训练。之后,可以进行2分钟、5分钟、10分钟的比赛,循序渐进地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最后放送几条考场细节
助我们的同学们期末考试高水平发挥
1选择题做完就填答题卡这是针对考试会有答题卡的考生,为避免非智力因素失分,一般每门一做完选择题就填答题卡。这时填答题卡心态较平静,不会因为担心时间不够而出现涂写错位的情况。
考试成绩的好坏往往与考试的心情有关,所以我们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考试心情,特别是刚开始的状态,利用一些小的技巧如做完试题就填涂答题卡等,这样可以避免在最后时间较紧的情况下因匆忙而图错、涂串或是没有涂完而造成遗憾,尤其是英语选择题较多,涂完全部大答案需要10—20分钟,所以我们做完就涂卡,我们分数就已经得到了,这时候的心情比较愉快,有利于后面试题的解答。
2遇事都往好处想
假如孩子考试前一天没睡好,但可以在起床时对自己说“昨天睡得很好”,或者我这么年轻,睡不够8小时又能怎么样呢?家长们也可以鼓励孩子,“我以前也有过在重大活动前夜很激动睡不着觉,最后也发挥得很好,不会有问题的”,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一天就能顺利挺过来了。
看大题时,先不想该怎么做,只是看它如何表述,甚至跟自己说“这题我会做,第一问认真看就能做对”,让自己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答题。语文往往是学生的弱项,有些孩子会考得最不好,但只要心态保持得很好,考过了就不再去想,就不会影响后来几门发挥。
要相信自己的水平,相信自己已经复习的很好了,没有什么不会的了,就算有不会的,也同样是别人不会的了,这题我都不会,谁还会呢?即使是弱科,我们也要知足常乐,我只要把会做的都做上,在一场考试中把会的都做对其实就是很好的发挥了,给的分数都得到了,已经就很好了不是?时刻给自己打一打气,阿Q一下,这样把对自己的期待放低一些,心态就平稳了,也就高兴了,这可以使得思路更顺畅,而超水平发挥也就很正常了。
3答题遇困难要镇静,巧用考前5分钟
答题时遇困难,出师不利,心里可能就开始打鼓,完全没心情继续。这时请放下笔对自己说,“一定要平静下来,一定可以完成试卷的”,结果慢慢平静下来,题目就可以做得顺了,回头去做那些不会的题,也可以一下做出来了。考场上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保持镇静!
在发卷后的5分钟里,可以先浏览一下试卷结构和试题的分布、难易程度等等,初步制定出本试卷的答题计划和打题顺序。先易后难,先熟后生,这就要充分利用这5分钟,做很好的规划。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把难度较大的先做而浪费了时间、精力和感情,那样就得不上失了,一旦把考试心情搞糟了,还要花时间来调整的。所以,要合理安排,镇定自若的去答题,不会的先放一放,最后再做。心态最关键。
4看着眼熟的题更要留心
有个学生考试,遇到一个与平时题目“相同”的题,不假思索就写上了答案。考后才发现,它们之间“形似而神异”,结果大相径庭。见到熟悉的题不要盲目高兴,此时更要注意细小变化产生的重大差异。
遇到熟题或是似曾相识的题目,我们以一定要小心,更要认真审题,看看是不是真的是原来的熟题,要克服定势防止粗心,熟题当作生题做,生题按程序做,绷紧这根弦,就可避免低级错误的出现。有些同学一见熟题心中大喜,提笔便写,结果粗心出错;或做到一定的步骤便做不下去,原来,考题与记忆中的熟题是两回事。虽然自我发现错误,但时间已白白浪费了。
其实,大考时遇到熟题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期末考是很重要的阶段性检测考试,所以考试时决不能被似曾相识的题目所迷惑,还应该按照审题、抓题干的关键词、看清要求、找准解题依据、设计书写的布局这样的程序去完成,做完后还要反复检查复看。当然,如果真的遇见熟题,那当然是好事,在考场这样的特殊氛围中,多少可以消除一些紧张的情绪。聪明的考生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严格按照解题程序,认真、细致、严谨、规范地完成题目,不漏掉任何一个小问题,不跳过任何一个不该省略的过程,不在任何一个细节上有所疏忽,保证解答的正确率,将分数稳稳当当、一分不漏地纳入囊中。
5不求每题都做但求做一题对一题
正确的答题策略:不一定把所有题做完,把能拿的分数全部拿到就是成功。
数学的大题按步骤给分,对不会做的题千万不要无所作为,一定要把知道的全写出来,哪怕只是解题思路,甚至一条辅助线都会得分。
考场上做题不要纠结,一定记住最核心的目标“尽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争取最高的成绩”。
俗话说的好,“不怕大题不得分,就怕题题都失分”,试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且有一部分试题的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不一定吧所有的试题都做完,只要求能够把我们做的全做对就可以得到高分,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千万不要白做了些无用功从而导致浪费了精力,没有得到分数,白费力气。这是考试一大忌。
6检查时别轻易改答案有好多学生会在检查时把好几个原本答对的题目改错了,否则成绩会更好,我记得我在第一次教师半年考中也干过类似的事情。在此提醒考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没有绝对把握不要改答案,其实做对概率差不多。
在考试的时候,由于考试不但是知识的考察,还是对心理和体力的检验。在刚开始考试的时候,我们的精力很充沛,头脑很清醒,问题的分析和反应也较快、准确度也高;而到题目都做完了回来检查的时候,由于体力已耗大半,脑子有点累了,这个时候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急剧下降,所以这个时候检查出的错误没有绝度的把握,轻易别改,否则就要后悔的。
最后,希望孩子们
在期末考试中
都能以最棒的状态
考出最理想的成绩
开开心心迎接新年的到来~
-END-
来源:厦门招考(xiamnzhaokao)
杭州日报学点点(hzrbxdd)
厦门市火炬学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jbjs/14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