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郭XX性别:女,年龄:71岁,肇庆端州人
初诊日期:年10月8日
主诉:反复心悸胸闷伴失眠5年,加重一年。
现病史:心悸胸闷5年余,在广州、医院住院治疗,时好时坏,近一年症状加重,经人介绍来我处中医治疗。诊见:心悸气促乏力,严重失眠,每晚只能睡2小时,伴左手麻痛,睡觉时全身酸痛,夜晚口干口苦,汗多,大便2天一解,舌胖质暗红,中间裂纹,舌左侧有带状瘀斑,苔薄黄略燥,六部脉弦大。
既往病史:高血压;支气管扩张;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肝胆郁滞少阳,三焦失枢,气郁化火,心神逆乱
治法:和解少阳,舒畅三焦气机,清热滋阴,重镇安神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中药:白芍30克,牡蛎30克(先煎),龙骨30克(先煎),丹皮9克,桂枝15克,磁石30克(先煎),柴胡24克,法半夏15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大枣10枚,黄芩9克,生姜9克,大黄6克,山萸肉30克。
共7剂,水煎服。
-10-15二诊
患者药后稍感舒适,仍时有心悸胸闷,气喘乏力,严重失眠,每晚只能睡2小时,伴左手麻痛,睡觉时全身酸痛,夜晚口干口苦,汗多,大便2天一解,舌胖质暗红,中间裂纹舌左侧有带状瘀斑,苔薄黄偏燥,六部脉弦大。
辨证:肾水虚,肝失滋养,龙雷之火离位上奔
治疗:滋养肝肾之阴,引火归元
方药:引火汤加减。
中药:山萸肉50克,牡蛎40克(先煎),茯苓15克,酸枣仁20克,熟地黄30克,白芍30克,麦冬30克,生地黄20克,巴戟15克,牡丹皮10克,五味子10克,肉桂4克。共7剂,水煎服。
-10-25三诊
患者药后胸闷心悸心慌有所缓解,进展较为缓慢,寐差依然,舌脉变化不大,考虑药属对证,继续原方案治疗10剂。
-11-8四诊
自诉药后诸证未见明显好转,仍阵发性心悸心慌,胸闷气促乏力,昨天整晚未睡,伴左手麻痛,睡觉时全身酸痛,夜晚口干口苦,汗多,大便2天一解,舌胖质暗红,中间裂纹舌左侧有带状瘀斑,苔薄黄偏燥,六部脉弦大。考虑心动悸,失眠为心阴阳均虚,投以炙甘草汤合酸枣仁汤加减调治。
处方:炙甘草30克,肉桂10克,干姜10,山萸肉30克,牡蛎30克(先煎),龙骨40克(先煎),麦冬40克,丹参30克,生地黄30克,炒酸枣仁30克,柏子仁20克,阿胶20克(烊化),人参15克(另炖),醋五味子15克,蜜远志15克,大枣15枚,盐巴戟天15克,克,火麻仁9克。共7剂。
-11-15四诊
患者诉诸证明显好转,续原方案治疗10剂。
-11-25五诊
药后症状基本消失,改服丸剂继续巩固调理。
思路
《证治准绳·惊悸恐》认为:“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对于本案的顽固性心悸来说,患者中间裂纹舌,苔薄黄偏燥,应该排除“饮”,属阴虚;舌胖质暗红,左侧有带状瘀斑,脉弦大,考虑为肝胆郁滞化火,火性上炎扰心,出现心悸气促,烦闷不眠,汗多;郁火伤阴血,则口干口苦,左手麻痛,全身酸痛,大便2天一解。故予以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和解少阳,舒畅三焦气机,清热滋阴,重镇安神。
二诊药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说明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不对症。据舌质暗红,舌苔薄黄偏燥,出现烦闷难眠,并发阵发性心悸气促,考虑为肝肾阴虚水浅,龙雷之火上炎所致,故予以引火汤加减滋养肝肾之阴,以引火归元。
可惜三诊时患者诉症状还是无明显改变,说明引火汤也不对症。突然想到“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心经之病,怔忡不寐等症,乃心血少也”。故予以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及酸枣仁汤益气养心,镇惊安神。四诊时患者欣然相告:“好很多了!”
中医就是这样神奇:只要方药对症,枪响鸟落。
本人诊疗该案时,前面三诊均出现错误,是由于“六部脉大”与“心动悸”脉证不符是其一;更主要是本人诊疗过程中怕麻烦而没有遵循腹诊。《腹诊奇览》明确提到:“心动悸者,属炙甘草汤证,覆手按压而得之”。因此,以后临证时,我们还是要四诊合参为妙。
曾艺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jbjs/1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