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任何一个喜欢跑步的朋友在跑步中都出现过这个现象:心慌,有点头晕,配速和耐力直线下降,严重的时候还会觉得视线模糊,眼睛发黑。这个现象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基本是低血糖的表现方式。
当然它的表现形式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这些现象:焦虑,头晕,饥饿难耐,疲惫,烦躁,身体颤抖,四肢发软,甚至脸色苍白。
以前我一直认为它只会出现在晨跑空腹跑步的过程中,实际上跑前两小时吃饱也会出现这个现象。上次和一个小兄弟爬山,快到终点的时候,他不得不慢一点,给我描述了上述现象。我说这是低血糖的状态,很正常的,尤其是自己饿的时候容易出现,他说中午还是吃得挺饱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出现了这个症状。
这里我了解一些信息,可能没有医生那么专业,但是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参考:
控制我们运动的神经获取能量需要依靠我们的血糖,当我们血糖含量降低的时候,我们的这些运动神经功能就会失常,产生低血糖现象。
在我们身体中,血糖含量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一边通过肝糖原代谢、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血糖,一边又进入细胞中供给能量。
我们运动强度增加后,细胞中需要的能量增多,需要的血糖就多,但是我们的血糖转化受到糖原储备以及脂肪供能的影响,这个运动持续性增加之后,我们的血糖含量会降低,我们就会出现低血糖的现象。
我们进行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又能持续性的运动一会,这是因为血糖得到暂时性的恢复。此外出现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会很想喝点甜的东西,大脑这是在告诉我们自身缺乏这东西。
此外,在长距离跑步中,供能的主要还是依靠脂肪,它的能量供应过程大概是这样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就在血液里浪啊浪,当我们肌肉运动需要能量的时候就会吸收浪着的脂肪酸进行反应产生能量,但是脂肪的分解效率以及肌肉对脂肪酸的吸收率有限,当我们运动到一定时间后,肌肉无法吸收足够多的脂肪酸,我们也会出现“低血糖”的现象。
对于上述的动态平衡和运动状态这事,就好比在以前的战争中,如果前线一直打仗,后勤部队的粮食没有来得及供应,那也是很快前线就会崩溃,但是后勤部队一直补给充沛,前线只会越战越勇。(注:上述是个人看了介绍的自我理解,想要更科学的解释,有耐心的朋友可以去慢慢查阅)
所以看了上述,对于空腹跑步会出现低血糖现象是因为血糖低,而跑步前两小时吃饱一样会出现“低血糖”现象,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代谢能力”的问题(包括脂肪分解能力以及肌肉对脂肪酸的吸收效率),所以要想提高我们的运动能力,那就可以采取两种方式避免低血糖现象的产生。
1、运动前补充糖分以及运动中及时补充糖分
第一就是对于年轻人减少晨跑空腹运动,除非跑步距离很少而且已经形成习惯,这一点不包括上了年纪保持晨跑的人。个人观点,因为上了一定年纪保持晨跑的老大哥,在身体代谢能力上远远好于不运动的人,晨跑即使空腹身体对脂肪的分解以及肌肉对脂肪酸的吸收率一样保证自己的能量供应。
第二点跑前两小时尽量吃东西,尤其是好消化的面包和香蕉,同时可以喝点甜的饮料,我的习惯是马拉松前半小时给自己来一罐红牛,但是喝甜饮料需要注意,不宜多,多了跑步难受,而且很想上厕所。
第三点可以在跑步过程中设置好补给点,就是为了避免低血糖现象,让自己一边跑步一边有饮料喝。我习惯拿一瓶水跑长距离,中途水喝完就买红牛倒入瓶子中。当然有更好的方式,买运动饮料拿手上或者放在补给点。
2、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自己有氧代谢能力以及糖原储备能力
在路上设置好补给点,我们的瓶子很容易就被大妈当垃圾收走了;
拿着瓶子跑步手不舒服,还会发麻难受,有的人不喜欢;
跑前喝甜的多了,有用的也只是少数;
所以本质上我们还是需要提高自己的有氧代谢能力以及糖原储备能力,那些专业的马拉松选手以及跑步大神,他们的有氧代谢能力以及糖原储备能力都很强。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勇气和耐得住寂寞的练习。
所以要避免跑步中“低血糖”的现象,我们就得进行大量的有氧耐力训练,这事直白点说,就是需要慢跑,提高我们的肌肉以及身体的耐受力,也就是当我们需要参加马拉松的时候,马拉松赛前三五个月,当然越早越好,可以进行更低强度的慢跑,那种你可以一边说话,一边跑步的状态。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周一次2小时-3小时的慢跑,其他时候单次60-80分钟的慢跑足以。我相信有兴趣参加马拉松的朋友会理解这种感受。
此外只想简单提高自己运动能力,不是为了参加什么马拉松的朋友,那平时单次60-80分钟的慢跑也能满足自己需要。
此外,这个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建议,毕竟我们偶尔进行快速的中长跑也是可以的,比如偶尔3-5公里快速跑,甚至4-6组的间歇跑。
也只有平时训练足够,让身体的糖原储备能力以及脂肪代谢能力提高,你会发现上述运动前的喝糖水基本没啥影响,你二十公里全程普通矿泉水跑下来也是轻轻松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lcbx/1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