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金匮读胡老讲解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咳嗽日久,久病人亦虚,脉应该弱,这样还可以治;久病人虚,脉反而实大数,说明正虚邪盛,正不胜邪,必死;

“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这句话是倒装句,应为“其脉虚者,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必苦冒”或“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其脉虚者,必苦冒”—久咳数年的病人,其脉虚而无力,如果是支饮所作的咳嗽,必定会苦冒眩;如果不是支饮则不会苦冒眩。

这条是承上启下的一段。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久有支饮的人,平时不显,经风寒诱发或错误的发汗,激动里饮,或咳、或喘等甚至咳逆倚息不得卧,属外邪内饮的小青龙汤证。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青龙汤下已—下已指下之后病就已,意思是吃了小青龙汤后,咳逆倚息不得卧的状况好转;

多唾口燥—口燥是吃小青龙汤的一种治验。《伤寒论》中小青龙汤证是里有水饮,故不渴,吃了小青龙汤后,寒水之邪去了,胃里没有水了就口燥。如果饮完全去了,不会多唾,多唾说明饮未全去,但是有效;

寸脉沉,尺脉微—寸脉沉说明里有水,迟脉也沉,比寸脉更沉,同时迟脉微,说明血虚、血不足;

手足厥逆—血虚不足不能达四肢末梢,所以四肢厥而手足痹,麻痹不仁也是血少的一种反应。这是吃完小青龙汤后虚弱之象显露出来;

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支饮病一般不是很快就能痊愈,开始服药时,水饮去了,但是底下的水还会向上冲逆,同时伴有气冲,气上冲与奔豚证类似;

其面翕热如醉状—服小青龙汤后,水去了一部分,但是胃里有热,所以表现在面部就像喝醉酒似的发红;

因复下流阴股—气不上冲了,水也就下流了;

小便难,时复冒者—气携带水又上冲了,则小便难,头也晕;

这段讲的是吃了小青龙汤后,小青龙汤证解除了,又出现其他问题,病人血虚、血少,胃里有热,时而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时而下流,小便难,时复冒。气冲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疗。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是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来的,桂枝甘草汤治疗气冲心悸;茯苓治眩冒,治水饮所致的心悸;五味子治咳嗽。临床上此方因较简单不常用。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冲气即低—吃了小青龙汤后,气上冲是最紧要的症状,又吃了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气上冲的症状减轻了;

反更咳,胸满者—吃了小青龙汤后咳嗽、喘得症状都减轻了,现在又加重了,而且有胸满;

干姜、细辛大温之药,痰饮非温不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真正的痰饮咳嗽用凉药的机会不多。干姜、细辛辛温而散,合五味子既能祛饮,饮去则满消。

临床上这个方剂很好用,得了外感用解表剂后,但是痰饮咳嗽、喘满的症状仍在的,可用此方剂。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细辛二两干姜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吃了苓甘五味姜辛汤,咳嗽、胸满的症状解除了;因为细辛、干姜是热药,吃了后饮邪祛了,应该渴,渴得话不应该用辛温的药了;但是实际上是吃了细辛、干姜散寒逐饮的药后当时渴,很快就不渴了,与小半夏汤证类似(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是有支饮的缘故。冲气复发不是桂枝证的气上冲,是水饮上冲。

有支饮的人,支饮向上冲逆,一定会头眩冒,也会呕吐,加半夏降逆、止呕。方子就变成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开,日三服。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吃了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水去了,呕也止了,身体有腹中,在上述方中加杏仁,杏仁祛水,但是不发汗;

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形肿应该加麻黄,麻黄是祛水肿最好的药,应该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中加麻黄,但是病人有血虚的手足痹,不能再用麻黄夺其津液了;

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如果错误的使用麻黄,强夺其津液,致使血液更虚,不但手足痹,而且必厥。

病人属前面所讲的溢饮,溢饮需要发汗,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都用麻黄,但是病人血虚而手足麻痹,就不能用麻黄发大汗了,用杏仁代替。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

上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吃完小青龙汤后,胃中有热,热上蒸,在治疗痰饮的方子上加大黄。大黄不只是通便,也祛热。治疗痰饮咳嗽,常于温药中加大黄,若有大便干燥,效果更好。也治咳嗽祛痰饮

自十枣汤至此的一段非常精彩,需好好学习,临床上每一个方剂的效果都很好。

①小青龙汤—治外邪内饮;咳逆倚息不得卧;

②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强温中散寒以逐痰饮,咳重、胸满而无气上冲

③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水饮未除,证现溢饮;水去呕止,其人形肿

④桂苓五味甘草汤—降冲气利水饮而止咳;脉沉多,尺脉微手足痹而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小便难,时复冒

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治冲气复发,支饮又作;头晕(冒)而呕

⑥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服上方后,又有胃热上冲其面;面色如醉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这是对水饮病的一条总结。呕伤津液,故呕家本渴,先呕后渴,后又不渴是支饮;这条是因渴而喝水,(一般人喝了水就被消化了,不会呕)水入胃中不能被消化(胃气虚)而滞留,水停胃脘,有心悸,故加茯苓。

本篇所讲的痰饮(广义的水饮)是病因,但是临床反应的证候多种多样。仲景书以六经分型、八纲辨证,必须精确辨证,辨到方剂上,这就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所在。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作为学习目的而设计,不作为治病之处方,请勿盲目试药,因中医讲求的是辨证施治,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不良后果!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随时与我们联系(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lcbx/1393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17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