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里有许多中医类的社团。这些社团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外治协会每周会请到颇有实力的中医师为学生作讲座;仲景中医药学会每天会带着大家念《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些社团会带着大家站站桩、认认药,这些都是不错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开拓视野、夯实基础、强健身体。但毕竟是学生社团,有些活动组织得就不是很周密。
之前有个社团(不点名了),在某学年组织了一系列尝药的活动。我们常用的中药里虽有许多是在药食同源的范畴内,但其毕竟是药,还是有一定偏性在的;况且那些药食同源外的药物,所具有的偏性更明显。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不同,对药物偏性的耐受力是不一样的。所以盲目组织大家吃药很容易出问题。本案的患者就是这个活动的受害人之一。
患者是大三的一位女生,陪舍友参加那个吃药的活动,那次活动吃的是熟地。不得不说,社团用的熟地是好熟地,是九蒸九晒制过的。她舍友喝了水煮熟地,感觉挺爽,心清目明;她吃了熟地,胸闷心慌。活动的组织者一句“休息几日就好了”,便把姑娘打发了,但过了约一周,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有加重的趋势。正好一次外治学会邀请我作讲座,讲座之余,遂来求诊。
诊其脉:寸微、尺弦、关脉微结
观其舌:质嫩色淡,舌底血络不显,舌底粘膜颜色正常。
诊查之后,其病因病机朴已了然,正准备写方子,学妹说:“师兄,吃完熟地,最开始的症状是胸口感觉憋,呼吸不顺畅,心慌并不明显;现在是心慌心悸明显,且每天八九点时最严重,必须睡一会儿才可缓解。您说这是怎么回事呀?某某某师兄(活动组织者)说过几天就能好,现在没好,感觉反而加重了。”
我:“我知道。稍等,写一下方子。”
于是疏方:
写好方子,我问她:“平时爱吃甜的吗?”
学妹笑了,她舍友抢答:“超爱吃!”
又问:“脐周痛吗?应该不严重,偶尔会有。”
学妹:“是的!您怎么知道?”
我:“脉上带着了。”
又嘱咐道:“药明天抓,上午就煮一副,晚饭前吃完。晚饭后再煮一副,晚上心慌当减轻,若是还心慌,把新煮的药喝了;若是不太心慌了,明天热了喝。第三付也是明天晚上煮。”
我:“三付应该好了,好之前身上会痒,多穿衣服,微微发汗就不痒了,也可以嚼块姜。”
姑娘问:“师兄这个药可以代煎吗?”
我:“药太少,药房没法煎,只能你自己煎。煎药方法特别简单,把药放进锅里,锅不是铁的就行,泡20分钟,煮40分钟,分两次喝即可。”
一周后,又是外治协会的课,姑娘和她舍友也来听讲,课余反馈误用熟地所致的心悸已愈。
提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患者用熟地前身体情况如何?
2、患者用熟地后为何有轻微呼吸困难的症状?
3、几日后症状为何在晚八九点时加重?
本文意在学术交流,未经作者允许,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集10个赞即可向院长提问
欢迎转发、打赏、在看,点点广告也是极好的
董沁之
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lcbx/1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