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诚不欺我,这味不起眼的草药竟是利水去


古籍记载

《医学启源》中写到泽泻是这样说的:“其用有四:入肾经,一也;去旧水,养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肿疮,四也。”我们认为重点在于“去旧水,生新水”。它同时又能够脾“起阴气”“止消渴”。就反映出它的作用并不单一。许罗医家因此把水分为两类,如刘潜江分为真水和凡水,邹澍分为生水和熟水,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们对水的认识。我们觉得如果提纲挈领的话,还是《医学启源》的“去旧水,生新水”比较简洁。

机体内的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听话”的,供生理活动需要,这类可以叫做新水,其实就是人体正常的津液;另一类是桀骜不驯的,在体内或上或下,能引起机体眩、悸、渴、呕、利等症状,“这类水可以叫做旧水,其实就是水饮。这两类水并不能协调存在,总是一胜一负。泽泻的作用无非是打击叛逆,扶持顺从。旧水一般都是机体用过的水,比较污浊了。泽泻排除旧水相当于把机体中的污垢冲刷干净,《神农本草经》中说它能主风寒湿痹,治疗风寒湿痹的一般都是风药,风药治痹相当于干洗,用泽泻是水洗。邹澍说:“至风寒湿痹之得解,水得之而悄,又莫非渣质之流行。”《名医别录》记载其能“逐膀胱”,后世医家认为它能去湿热,恐怕也是冲刷污垢的意思。

辞旧迎新

泽泻的“泻”是一个去除坏的、旧的的过程;“泽”是迎接好的、新的的过程。所以泽泻的作用就是把一个脏的容器冲刷干净;再装入清水。绮石在《理虚元鉴》中论泽泻:“每称滓泻有神禹治水之功。夫亦未尝究其命名之义矣。盖泽者,泽其不足之水;泻者,泻其有余之火也。”这种解释比较合理。但我们认为其泻不仅是泻有余之火,还能泻有余之水。李时珍说:“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可见泽泻还是以降为主,它并不能像黄芪、升麻那样单向地升。《读医随笔》中称:“泽泻,辛麻苦寒,入三焦、膀胱,迅逐水邪。其辛麻能使三焦、膀胱之细络为之开疏,而水得畅下。”如果泽泻辛麻的话,可以推论出其性上升,可是不知道这个辛麻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在文献中找不到,如果说是亲自尝出来的话,我们不妨也尝一下泽泻,确买体会不到有辛麻的味道。所以这条理由也不充足。

总之,因为文献记载泽泻的功效有双向性,既能消水,利小便,去湿热,又能起阴气,养五脏,聪耳明目。后人解释时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在方向上分个先后,用先上后下、先下后上的方式来解释;或者把水分为两种来解释;我们归纳一下文献,基本上都是这两种思路。把水分为两种是比较符合人体实际的,机体内确实有正常的津液和不正常的水饮。《伤寒论》中常说有水饮的患者口渴,就是说水饮不能解渴,起不到津液的作用。而且这种口渴在喝水时还容易吐,也可以看出水饮和津液势不两立。既然不能两立,泽泻帮助一个、打击一个也就是很自然的了。如果用先上后下来解释,虽然也很巧妙,但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如陈修园说:“泽泻气寒,水之气也;味甘无毒,土之味也。生于水中而上升,能启水阴之气上滋中土也。”这条理由就不充分,生于水中而上升的植物还有很多,比如水稻、莲藕,并不具有启水上行的作用。后面又说“此物形圆,一茎直上,无下行之性,其功效如此。”就更不知所云了,形圆和上行有什么联系呢?一茎直上也算不上什么特点。所以先上后下的解释有点站不住脚,还是张元素的“去旧水,养新水”更朴实一些。

泽泻汤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这两味中药加两升水,煮到剩下一升,分多次服用。

本方主治冒眩,“冒”即如物蒙头,“眩”即视物旋转,头晕眼花。“苦”字,形容患者眩晕的程度较重。其病因为痰饮停于心下,即胃脘部,症见头晕眼花,如坐舟船,伴呕吐,恶心,或胃中有振水音,或腹泻,或口渴,舌苔腻或水滑。

泽泻汤的主治证与现代医学的耳源性眩晕极为相似,从临床报道的情况看,本方最常用于该病的治疗。此外,中耳积液、中耳炎、慢性鼻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证属痰湿内停者也可用本方来治疗。“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可见泽泻汤证除冒眩以外,当有水肿、心悸、身体困重、气短等症。

据近代研究,泽污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并有显著利水的效果。此外,对脑积水、脑水肿等亦有一定效果。现代临床实验证明,泽泻还可以给我们的血液提供动力,提升心脏的供血功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lcbx/1506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17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