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香阁医话哮喘治疗方法谈


导读:学习中医不仅要懂得中医理论,更重要的是掌握方药,因为最后治病有效没效,还是要看方药运用的好坏。掌握方药学徒跟师抄方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医案也是很重要的。

很多老中医,尤其是自学成才的老中医,大多是从学习别人医案入手而进步的。这是个不化钱,又方便的途径。但是,医案怎么学,确是大有学问的,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医读案,如临实践。

呼吸系统的难治病之一就是哮喘,此病西医急性期治疗较快,平喘解痉加激素,但仅治标不治本。尤其是一些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等引起的哮喘更是难治,一般中医都是退避三舍。我早年治疗此病也无良法,仅会用麻黄汤、射干麻黄汤、三子降气汤、小青龙汤之类,治愈缓解病症疗效参半。后经学习了胡希恕老中医的经验,心中豁然一亮,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以此为法,疗效大幅提高。

临床上我将胡老治疗哮喘的方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痰为主;一是以瘀为主。以痰为主,见证为喘兼痰;以瘀为主,见证为喘兼无痰,二纲分析,执简驱繁。凡见哮喘,兼见胸闷,咳嗽,有痰,在分清寒热的基础上,或温散痰饮,宣肺平喘,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解之;或清热化痰,平喘解痉,麻杏石甘汤、瓜萎薤白加石膏汤解之,无有不效。凡见哮喘无痰,兼见胸闷、咽干口渴,大便秘结,一律从血瘀治之,或选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或选大柴胡汤加桃仁承气汤,或选血府逐瘀汤治之,收效颇速。一为痰,一为瘀,确实简捷明了,验之临床不虚也。关于这其中的道理胡老阐述甚明,我不再赘言。现举治验两例示之。

成某,女,75岁。30多年的慢性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心脏病兼高血压糖尿病。年12月,外出受寒感冒,先是流清涕,头痛,怕冷,咳嗽。在西医门诊打针吃药(具体药物不详,仅知是较好抗生素和抗病毒药),不见减轻,清涕变稠鼻,咳嗽加喘,胸闷气短,痰多浓稠,全身乏困,舌淡苔白,脉滑实,饮食二便尚可。辨为外感寒邪,内蕴痍饮。小青龙汤加减。

桂枝15g、麻黄15g、干姜10g、白芍30g、桔梗12g、甘草10g、姜半夏30g、五味子12g、党参50g、细辛12g、紫菀12g、款冬花12g。3剂,水煎服,每日3次。

服1剂咳喘止,3剂正常。后以补金片善后。

李某,男,56岁,部队后勤干部。最近两三年患者心情烦躁,头痛,咽干,高血压,记忆力下降,每日下午总有一阵胸闷气憋,哮喘上不来气,无咳嗽痰饮。舌红苔腻,脉弦滑实。西医认为是抑郁症哮喘,经予镇静药和喘舒灵,一直未获治愈,反越犯越勤,曾赴北京、上海等地求治于多名中西医专家,亦无效。后经人介绍,找到我要求治疗。我认为是血瘀兼痰热。

处方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再加黄连温胆汤。

柴胡30g、黄芩30g、半夏30g、枳实15g、白芍30g、酒大黄30g、桂枝10g、茯苓l5g、牡丹皮12g、桃仁12g、陈皮15g、黄连10g、瓜蒌45g、薤白15g、生甘草10g。7服,水煎服,每日3次。

二诊诸证见轻,哮喘消失,效不更方,又以上方加减30余剂,病愈。

按:上述两案是我治疗众多哮喘病中的验案,举例具有选择性,一为有痰治法;一为无痰治法,谨遵胡老大法原则,故取速效。在此要说明,对于长期慢性哮喘病在治住标证后,要从本治之,才能以绝复发,此点不可不注意。关于善后从本治疗,我以后另有论述。另在治疗哮喘一证时,除了遵守大法外上,还要见证加减,灵活处置,不可拘泥死规,这一点也不多说了,慧者自悟。

孙某某,女,58岁。多年哮喘,现在一上楼或走路快就气喘吁吁,胸闷气短,吃过西药,看过中医,均给些定喘解痉之类的药品,只能解决一时问题,不解决根本问题,经人介绍慕名求诊。

刻诊:人一般个子稍偏矮,面部略胖色暗,舌淡苔白,脉左尺明显沉弱,除哮喘外,兼有夜尿多,怕冷,时有轰热和心悸,饮食二便尚可。辨证:久病及肾,肺肾两虚。治则:温补肾气,调理天癸。处方:八味地黄丸合二仙汤加减。

制附片6g、肉桂10g、熟地45g、山萸肉30g、怀山药30g、茯神15g、泽泻10g、丹皮10g、仙灵脾30g、仙茅10g、巴戟天15g、黄柏10g、知母10g、当归10g、羊红膻30g、白果12g、地龙10g、蜈蚣2条、蛤蚧1对(不去头尾)。

10副,水煎服,日三次。

五天后反馈,说吃药后效果很明显,现在即使爬坡都不喘了,人也精神了,面色也红润了。效不更方,继续吃完余药,将上方加工成蜜丸,坚持三个月。(古道瘦马写于.12.18晚)

李某某,女,48岁。人白胖,中等个子,最近一段时间走路上楼发喘,胸闷气憋,微咳,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饮食二便,月经基本正常,脉象沉滑兼濡,舌淡苔白。中医辨证:久病及肾,阴阳两虚。治法:标本兼治,宣肺补肾。

处方:炙麻黄12g、杏仁12g、生薏米30g、枇耙叶15g、红参片10g、蛤蚧1对、紫石英30g、怀牛膝10g、羊红膻20g、沉香5g、当归15g、熟地30g。副,水煎服,日三次。

一周后闷憋减轻,哮喘稍好。效不更方,续服七剂,哮喘气憋消失。以丸药善后,嘱服三个月。(古道瘦马写于.3.23下午)

喘症初发多责之于肺,日久则责之于肾。平喘降气之功,首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方主治表邪不解,身热咳喘,“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麻黄宣肺平喘,杏仁降气止咳,可作为平喘专方来用,因该患者形体白胖,脉相沉滑兼带濡象,痰湿体质可知。故取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变法,因无热象,不用石膏,杏仁与枇杷叶合用,降气止咳之功卓著,加薏苡仁并重用之,薏苡仁利湿排脓祛痰,其祛痰之功王师在《医灯续传》一书中曾详细介绍过,此不再赘述。然久病之喘其本在肾,该患者既往多年支气管炎病史,一派肾不纳气、肾阳虚惫之像,故用熟地补肾填精,使肾气气化有源,羊红膻温补肾阳,且有温肺止咳之效,“治下焦如权”,非重镇下行之品不可,紫石英重镇气之上逆,牛膝引血下行,红参,蛤蚧,沉香纳气平喘,当归一味,《神农本草经》言“当归下气,止咳逆”,即苏子降气汤中用当归之意。是方纯用温补,以纳气平喘立法,不用寒凉,与病机丝丝入扣,故有桴鼓之效。(学生胡洋解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lcbx/1709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17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