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气阳两虚,则心液走泄于外而成自汗


中医认为气和阳同属阳,心阳不足是在心气不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气有固摄的作用,气虚固摄失司可见自汗,甚则大汗淋漓终至亡阳阶段。心阳虚,汗出而冷,心悸,心慌,畏寒肢冷,面白舌淡,为心气虚,心阳虚。汗为心之液,心之气阳两虚,则心液走泄于外而成自汗,若大汗淋漓,兼有面色恍白,四肢厥冷,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脉微欲绝,是心阳欲脱,或亡阳证。

心阴不足可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可见心悸怔仲,失眠多梦的症状,又因为阴虚可以导致阳偏亢,导致虚热内生。因此可以见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颧红,咽干等症状。

心阳虚是心阳虚衰,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导致的,因为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心动失常,因此可见心悸怔仲。因为心阳不振,阳虚则寒凝,寒凝则经脉气血不通。轻则可以导致胸闷气短,重可见心痛,而且唇舌青紫。心阳虚衰,卫外不固,可表现为自汗,阳气亏虚,形体失于温煦,因此畏寒肢冷,又因为心阳虚衰无力运血上荣,因此可见面色?白。

《黄帝内经》中讲:“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说:“心痹者,脉不通”,说明心痛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邪客心脉,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导致。《金匮要略》中谓:“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说明心痛的发生是上焦阳气虚损(阳微),导致邪气痹阻心脉(阴弦),有形邪气包括血瘀、寒凝、痰湿、气滞四个方面,阳气虚损是指心主血脉功能不足,但其根本的因素是血瘀经脉所致。现代医学证实冠脉粥样斑块形成、冠脉痉挛以及血栓闭阻是该病主要的发病机制,这与古代先贤认识相一致,有形邪气瘀阻心脉是发病的关键,其中最主要的是血瘀。综上所述,其病因病机特点是先有本虚,气虚是心脏受邪的根本原因,而后气不行血,气不化湿,导致标实的形成,所以说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lcbx/1737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17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