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大夫:
昨天刚全球约稿,今天医院血液科于嗣俭大夫的故事,真是特别激动啊。关于作者和他的科室,请另见副篇说明。
来,搬板凳,听于大夫讲故事!
作为一个大夫,回顾这一年半的工作,最开心的时候仍莫过于病人康复出院那一刻,就算没有鲜花和锦旗。奋斗过,思考过,坚持过,再加上一点运气,成功了,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故事,一个危重患者的康复之路。
患者xxx,51岁男性,因“头晕、活动后心悸2天”入院,既往年在外院诊断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激素治疗有效后停用,查体提示贫血貌、轻度黄染、下肢散在瘀点瘀斑。当天急诊科初步实验室检查提示贫血伴血小板减少,胆红素轻度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遂以“贫血伴血小板减少查因”收入我科。
结合临床及初步实验室检查,初步考虑(根据一元论优先原则)Evans综合症可能性大,需与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溶血伴血小板减少等相鉴别。
第一天
完善骨髓穿刺、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予对症治疗。
第二天
早上上级医师(我们平时都习惯叫老大,后面就简称为老大)查房,初步诊断同意考虑Evans综合症,贫血及血小板减少进一步加重,予激素免疫抑制治疗,同时输洗涤红细胞。预约了血小板。下午2点左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警惕脑出血,急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随后头痛逐渐有加重,但无其它神经症状及体征,予观察。
第三天
7:50左右查房,患者表现出间断性言语表达欠清晰,请老大查房,指示:需高度警惕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完善ADAMTS13、复查外周血形态(诊断TTP的重要实验室检查),取消预约的血小板。
我一脸懵逼,确实TTP可以解释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症状,但患者年有ITP病史,单用激素治疗有效,怎么ITP变成了TTP?况且患者没有发热,昨天外周血涂片也没有见到明显破碎红细胞呀!抱着怀疑的心态,还是尽快完成了上级指示。Tooyoung,toosimple,年轻人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由于我们科拥有自己独立的流式及形态实验室,我快马加鞭,自己给病人扎手指、涂片、染色、看形态,一条龙服务,结果显示外周血破碎红细胞约占4%,于是达到了TTP的最低标准。立刻报告老大,TTP若不尽早治疗,死亡率很高,只要达到最低标准就应该尽快治疗,首选血浆置换,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洋洋得意地把书背了一遍,心想终于可以得到认同了。结果老大思索了一阵,说:马上开始输血浆。输血浆?确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做法,但血浆置换才是金标准啊,效果能比上血浆置换吗?
老大给出了他的想法:第一,血浆输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往我科三例TTP的患者通过血浆输注均取得好的疗效;第二,血浆置换作为有创操作,具有相关风险,且我们科没有血浆置换设备,需要相关科室的配合,存在不确定因素;第三,患者目前病情程度,让我们尚有时间选择相对创伤小的诊疗手段。我再一次执行了老大的指示。
第四天
00:23,患者烦躁不安,不能对答,自行下床,呕吐,予对症处理后急查头颅CT,提示未见明显异常。早上交班后,老大去看了病人,并组织了科内病例讨论(现在回想,其实老大是对诊断有把握的,组织讨论想必一来是想万一别遗漏了什么,毕竟医生应该严谨,二来是想引起我们对危重病人的重视),最终诊断和治疗大家都一致认同。于是继续输血浆及免疫抑制治疗。
第五天
患者神经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浅昏迷,家属开始也变得躁动,但总体的想法还是积极治疗,考虑到患者病情变化迅速,老大也开始考虑也许真的需要行血浆置换了,因为起效迅速,患者已经不起等待。由于我科没有血浆置换设备,他首先亲自联系了我院可行血浆置换相关科室,得到回复“考虑血小板太低,风险好,不适合做血浆置换”。接着他利用个人关系联系了外院血液科,得到的答案仍然是“血小板太低,风险太大,花费高,不适合做血浆置换”。整个联系的过程家属看得很清楚,经过短暂的商量之后,最后决定留我科进一步治疗。
第六天——第九天
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了发热、肾功能损害,典型的TTP表现,同时出现了重症肺炎。我们仍然在想各种办法,使用美罗华、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药,加强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病情却没有好转,老大时不时又组织我们小讨论,讨论完就问:你们有没有信心?大家都支支吾吾,至少我当时心里觉得这个病人无力回天了。但活还得好好干。
第十天
终于,患者家属开始动摇了,说准备放弃,钱花太多,病情没有好转。站在家属的角度想,我能理解,我也默许了。然而,老大却给了家属这样的答复:再给我三天时间,我觉得他是有希望好的。家属百般无奈,还是同意了再治疗三天。就这样,我们一起熬过了最难熬的三天,家属时不时来问值班医生怎么还没好转,怎么还昏迷,怎么还发烧,潜台词是什么你懂得。
第十三天晚上
患者开始由昏迷变成烦躁不安。
第十四天早上
患者开始能间歇性回答问题,拨云见日,然后怎样?我想大家觉得剧情发生到这里就很明了了,然而道路总是有些曲折。确实,患者精神症状有所好转,血小板逐步上升,ADAMTS13活性上升,但溶血的指标仍有波动,甚至恶化,血红蛋白迟迟不升高,需靠输血维持。
那么问题来了:大量血浆输注,患者出现肺部损伤,且不能排除输血相关性肺损伤,还需要继续输注血浆吗?如果不输又担心原发病加重,输的话又可能加重肺损伤;激素80mg/d用了两个多星期,什么时候能开始减量?心里没有底。这个时候…你猜对了,老大又有话要说了。
老大问:除了溶血指标不稳定,其他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是不是都在好转?我答:是的。老大反问:那就对了,原发病已明显好转,目前治疗已经充分,完全好转需要时间,而因为长期昏迷卧床,长期使用激素,大量输血,引发了胃潴留、肺部损伤、肢体肌力下降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逐渐成为主要矛盾。按照老大的指示,随后停止血浆输注,减量激素,给予患者积极鼓励及饮食康复指导。事实也证明我们的党确实是掌握正确思想的有经验的党,最后患者康复出院了。
故事就讲完了,有点像小学生写作文。但我想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因为故事的背后是有去总结过的。
首先,医学是一门经验性科学。它是一门科学,是具有很强逻辑性的,所以你得掌握其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就像TTP这个病,发病机制是什么,为什么血浆置换地位如此重要,而血浆输注为什么可以替代它,各有什么优缺点,老大在决定之前是要过一遍的。而如果你的意见和上级不一致,你的理由是什么,只有充分的理由才能站得住脚。同时它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为什么血浆输注成为了老大的首选,因为之前成功的经验,而血浆置换因为各种影响因素得到的是失败的经验,经验让我们救活了病人。
其次,医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在这个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老大身上体现出来的专业自信、怜悯之心、团队意识、严谨性、敢于担当的品质都与患者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老大那一句“我觉得他还是有希望好的”,如果没有敢于担当不良结局的勇气,如果没有为病人着想的怜悯之心,我想我们没法和病人统一战线战斗到最后。
这都需要我们年轻医生慢慢去修炼,也就是小luoluo跟大boss学技能的过程。当然,回想这个过程也让我们收获成长的幸福感。
请到副篇了解,值得一读!
这么好的故事,点个赞呗
赞赏
人赞赏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那里最好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lcbx/6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