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嗜睡很苦恼,艾灸来帮你


生理期总是会如期而至,带来欢喜送走忧愁,喜的是它如期而至、没有出小差,忧的是经期嗜睡到底怎么一回事啊?

生活中,一些女性认为经期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状况。岂不知,有时候这也是在暗示你身体出现了问题,希望引起你的重视,表现出来就是痛经、嗜睡,而今天,我们就说说为什么女性经期会嗜睡。

其实经期出现嗜睡的情况多数是由于脾虚湿困、气血不足、或肾精亏损所致。

由脾虚湿引起的经期嗜睡

这种情况引起的经期嗜睡多表现为:多数形体肥胖,常伴浮肿,动则气喘,食欲欠佳,胃脘满闷,白带量多,质黏而稠。经行之际精神疲惫,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困倦嗜睡。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艾灸取穴

隐白穴: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承山穴: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运化水湿,固化脾土,寒湿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之。

中脘穴: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阴陵泉穴:脾经气血在此会合,排渗脾湿。

由气血不足引起的经期嗜睡

多见于身体虚弱的女性。表现为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晕作眩,心悸不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经行之际昏昏欲睡,每以进餐后尤甚。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艾灸取穴

三阴交: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

血海穴: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一个普通腧穴,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

合谷穴: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

足三里: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的作用。

由肾精亏损引起的经期嗜睡

由肾精亏损引起的经期嗜睡主要临床表现有:经行倦怠善眠,耳鸣耳聋,神情呆滞。平日精力不支,腰膝酸软。月经多延后,经量偏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艾灸取穴

太溪穴: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肾经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汇聚了肾经元气,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很强的回阳救逆之功。

涌泉穴:《黄帝内经》上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有补肾固元之效。

关元穴:关元穴就像人身体的一个阀门,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让它不泄漏,是女子蓄血之处,是人身上元阴、元阳的蓄积之处。

众所周知,做艾灸讲究“经络得气”,也就是说经过艾灸产生的气,在经络里运行起来,最终冲击病灶,这才叫有效——正所谓: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那么,艾灸得气以什么作为标致呢?总下来大概是热、凉、酥、麻、胀、跳等几种。用过暖神的朋友都知道,做艾灸有的气感,暖神都有。

热:暖暖的好舒服,抹在大椎、命门、肾俞,感觉整个后背都热了,抹在神阙穴,感觉肚子一股暖流的流动,手脚冰凉的人,抹在内关、太溪等穴位,很快热乎了。

凉:有些寒气重的人用暖神,也会产生排出寒气的反应,感觉局部凉飕飕的,往外冒寒气,坚持一段时间下来,会发现体寒、宫寒的现象有明显改善。

酥:有的抹上不久,就会感觉身体似乎有温水、热气在流动的感觉,有的人会感觉皮肤表面有微风吹过一般,有的人会在一阵酥软的感觉过后,疼痛不适明显消失。

胀:有的用户肝经不通,有乳腺增生,平时感觉不大,当她将暖神用在膺窗、乳根等穴位后,会感觉到胸部会有些轻微的胀感,持续一段时候后,自行消失。

跳:有的人膝盖不好,涂抹在内外膝眼、膝阳关,几分钟过后,会感觉膝盖内部的血管、肌腱出现跳动,有的涂抹在足三里、三阴交,会感觉上半身多处穴位跳动。









































沈阳治疗白癜风医院
治白癜风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lcbx/739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17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