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惟精诚桃李满天下连建伟教授从医五十


连建伟教授从自学中医开始,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批中医研究生;从一名乡医,成为大学博导;从普通老师,到担任大学副校长;临床上擅内妇儿大方脉,佛心妙手;学术上“考镜源流”,颇多建树。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与连教授是忘年交,曾评《连建伟中医文集》一书“凝聚了连教授从医33年来的学术素养与临床经验的结晶”,“此‘真中医’之佳作也”,饱含了邓老对连教授的赞许与期盼!今年是连建伟教授从医五十周年暨从教四十周年,回顾其不平凡的经历,探索其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我们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自强不息的学医之路连教授出生在浙江嘉善,十四岁那年,在叔公家第一次读到《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便爱不释手,逐渐记住了四百种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由此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后,连教授自学了整套中医学院教材,认真研读《内经》、《金匮》、《伤寒》、《温病条辨》、《内经知要》、《丹溪心法》、《河间六书》、《东垣十书》、《景岳全书》等经典名著。同时,向当地余叔卿、张宗良等十余位名老中医求教,并去药店柜台前“偷学”,既认识了药,又学到了不少好方。之后,便开始为亲友、邻里疏方。其外祖母心痛心悸,畏寒踡卧,舌淡苔白,脉沉迟,断为阴寒内盛,阳不运行,果决投四逆加人参汤,二剂而愈。邻里患肺结核大咯血,投阿胶珠、鲜生地、血余炭、小蓟炭四味凉血止血之品,服药二剂后咯血即止,转危为安。19岁那年,连教授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因有中医基础,被安排在大队(村)医疗站,正式走上了业医之路。此后,连教授十六年间未看过一部长篇小说,五六年没看过一场电影,一心扑在研读医书上。年10月,连教授被县卫生局分配到一家卫生院担任中医工作。年10月,连教授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生班,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中医硕士研究生。从嘉兴农村来到全国最高中医学府专攻中医方剂学,连教授如鱼得水。岳美中先生在病榻上勉励其“自强不息,终日乾乾”,沈仲圭先生为其历年撰写的医学文章一一作评,导师王绵之先生悉心指导其方剂学研究。其时,校内任应秋、刘渡舟、马雨人、赵绍琴等名师,校外赵锡武、祝谌予、关幼波及上海金寿山、湖北李今庸等诸多名家齐来授课。学校丰富的医籍宝藏,众多名师的倾囊传授,连教授本人如饥似渴地学习,为其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早年艰辛、坎坷的自学历程,连教授动情地说,“我是受过很多苦的人,但我又是幸运儿”。正因为有早年艰难的自学经历,连教授更加珍惜学府求学的机会,珍惜每一次学术会议、访学期间向师友们学习交流的机会,珍惜在日常临证、教学中的学习实践机会。自强不息,持之以恒,是连教授学医之路的真实写照。穷源溯流的中医学家中医药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拥有丰富的治疗手段、确凿的治疗效果,更在于它拥有一整套符合人体生命与自然规律的理论体系。要成为博古通今的大家,理论研究是首务。连教授以经典、方剂为抓手,以古为今用、学术研究为临床服务为宗旨,以“考据”为入门功夫,溯源析流,辨难正误,不猎奇不炫新,一步一个脚印,做着一个“真中医”的学术研究工作,其学术成就为业界敬仰。

1、深入经藏启智慧

探寻医圣用药之秘。中医药学是无穷宝藏,而经典名著就是宝中之宝,探得骊珠,方能开启智慧,直通幽径。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被尊为“医方之祖”,惜少言药性。连教授通过研读仲景之书及《神农本草经》,探寻到了其中的内在联系,并进而掌握了其中的内在奥秘。《本经》载薯蓣“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金匮要略》薯蓣丸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又《本经》载麦门冬主“胃络脉绝,羸瘦短气”,《金匮》麦门冬汤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贝母条下,《本经》并无一字提到治咳,联系仲景治咳诸方,亦无一方用到贝母。《本经》载贝母主“淋沥邪气”,《金匮》有当归贝母苦参丸用治“妊娠小便难”,方中之用贝母,初学者常感费解,唯读《本经》后使人豁然开朗,如此例子不胜枚举。连教授统计,《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共用《本经》药物达种,占该两书药物80%以上。仲景方中,另有不载于《本经》的30余种药物,多为谷肉果菜之类,足见仲景用药多据《本经》而来。连教授既以经释经,亦以源溯流。连教授通过细读《临证指南医案》,始知温病学家叶天士深得仲景精髓,专门写了《叶天士运用金匮方医案评议》一文,对叶天士活用仲景方的心得作深入剖析,其结果也深深启发了他本人的临证思路。

解秘古本真相。《金匮·杂疗方》校注较难,建国后出版的《金匮》专著大多将此篇删去,明代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也无此篇内容。连教授用笨工夫实工夫,以明代赵开美《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方论》为底本,校勘了元刻本、医统本、明仿宋本、俞桥本等《金匮》版本,以及《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古典医籍中《金匮·杂疗方》内容,并参阅古今《金匮》注本,将《金匮·杂疗方》补订完整,并发现这样一个可靠史实,即张仲景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舌下给药、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的医学家。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龚廷贤医学全书》未收入《云林医圣普渡慈航》一书,而该书是明代医林状元龚廷贤之重要著作。连教授以明代崇祯五年金阊书林刻本《云林医圣普渡慈航》为底本,以我国及韩国手抄本为主校本,以年上海锦章书局刊印的《寿世保元》、年上海广益书局刊印的《万病回春》为旁校本,以日刻本《云林医圣普渡慈航》为参校本,结合他校、理校,整整一年半的时间里,每晚辑复点校至子时后方才休息,终于成功辑复并点校出了《云林医圣普渡慈航》一书的最佳版本,为世人还原了古本真相。

2、方剂研究出新意

连教授读研究生时主攻方向是方剂学,毕业后教的也是方剂学,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委、医院校《方剂学》教材主编,于方剂学用心尤勤,出的成果亦最多。其研究、教学方剂学有以下特色:

对教材正本清源。高等医药院校《方剂学》五版教材经—年整整十一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是部好教材,但也存在若干不足之处,为此,连教授从组成、现代用法、功用、主治、方解、禁忌、方源、考据八个方面,一一作了实事求是的求证与正误,每出新意,有理有据,其所撰《对高等医药院校方剂学五版教材若干学术问题的研讨》,为同道称道。连教授对四个版本的《方剂学》教材进行逐条批注,融经典阐发、名师教诲、切身体会于一体,著成《连建伟方剂学批注》,深受师生欢迎。

方剂研究“三结合”。一是方剂教学与临床应用结合。连教授不论在大陆教方剂学还是在海外教《金匮要略方论》,均以本人临证所见穿插教学之中,既使学生不觉枯燥,又切于临床实用,学生听后易懂、易接受,为学生所追捧。二是方剂研究古今结合。连教授十分重视对张仲景、张景岳、叶天士、俞根初等古代名家名方的研究,已出版的相关著作有《历代名方精编》《新编历代方论》《古今奇效单方评议》《医方集解注释》等,同时,又重视对当代医家经验方的收集整理。他在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委时,费时八年,主持完成了《中华当代名中医八十家经验方集萃》的编撰。连教授在前言中写道:“这一个个经验方凝聚了当代名中医一辈子的心血,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在成千上万患者身上得到了反复验证,疗效卓著,值得继承与发扬。”三是与药物配伍、加工炮制研究结合。他在《三订通俗伤寒论》中特别指出,绍派伤寒重视药物的特殊炮制法,如鲜生地捣豆豉、干姜拌捣北五味、麻黄拌捣熟地、莱菔子拌捣砂仁、生姜拌炒食盐、桂枝拌捣滑石,用肉桂泡汁渗入茯苓内晒干入药等,这些药物配伍与加工炮制经验,其目的是改变药物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体现出绍派伤寒源于经典、学以致用、推陈出新的特色,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连教授走的是“知所先后”的学术正道,其学术成就来之于水滴石穿的日积月累。

本文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rhzl/1816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17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