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眩晕为例,说说中医为什么要讲故事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评论,对中医的评论是淋漓种种,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医生最擅长的就是讲故事。

其实对于中医看病的这个故事,看怎么讲。讲的是真实的故事,还是虚构的故事,所谓真实故事,就是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四诊合参。把医生看到的,病人讲到的,悟到的,通过语言精准的描述,表现给读者的一种真实看法,它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描述性。

一个真实反应病情的故事,很值得去学习揣摩,尤其是对于医学者来说,更应该去好好的研究,多学习别人分析病情的思路。这种真实的故事,也可以说叫医案,比如清代中医大家,张锡纯就喜欢讲“故事”。个人认为一本好的中医书籍,离不开“故事”的精彩讲述。

医生看病,需要病人把这个故事讲清楚、讲明白,而病人不是专业的医者,有时则需要医生去引导,理解病人讲故事。跟别人学医也需要作者把故事讲清楚、讲明白。在平时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病人,最喜欢的就是希望医生给他一个方,而这个方在他们看来基本就是一个万能方。比如有些病人,一来就问,医生我头痛,你给我个方子,而他头疼是怎么过痛法,他自己痛的感受,在什么情况出现的痛,他们往往不喜欢去讲。也有些人在网上,或者别人告诉他某一个方子治疗某一个病,他们是很乐意去照搬这种方子的,但是一旦吃了这个方子没有效果,他们就会有意无意的认为中医是骗人的、中医不行。

下面以眩晕为例来讲讲中医讲故事的重要性。

肾精不足型眩晕

肾精不足的眩晕症见: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耳鸣齿摇、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肾虚的表现。

精神萎靡,这个可以通过医生的望或者患者的讲述来判断,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耳鸣齿摇、五心烦热这个感受和感知,更多的来源于患者的自我讲述。而舌红少苔、脉细数这些症状就只能通过医生的望和切来判断了。

那为什么医生能够判断出是肾精不足的呢?

如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耳鸣齿摇这些症状是最典型的肾虚症状,五心烦热也是典型的阴虚有热的症状,舌红是有热的症状,少苔也有阴虚的症状,脉细表明虚症,而数脉者有可能表明有热,细数脉和在一起,即使有热,也是虚热,如果浮脉或弦脉,则多有可能是实热。根据综合整体来判断就可能肾精不足了,虽然说是肾精不足,但个人觉得也可以说是肾阴不足。这个时候医生心里他有了个大体方向,然后可能还会问你一些问题来辅助他来确诊是否是这种证型,比如会问一些口干不呀,腰痛不痛呀这些问题,最终给你开的药可能就会是左归丸或者六味地黄丸这些了。这就完整的完成了望闻问切的诊疗过程,如果医生把给你诊疗病的这个过程描述出来就成了故事。

气血亏虚型眩晕

气血亏虚型眩晕症见: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不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

患者自我要陈诉的就是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心悸不寐、纳少腹胀这些症状,而面色淡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舌淡苔薄白这些则是通过望诊来实现的。

那医生又是怎么判断是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呢?

像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乏力、倦怠懒言这些都是典型的气虚的表现,面色淡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舌淡苔薄白,这些又是血虚的表现。心悸不寐、纳少腹胀这些则是心脾失养所致。脉象细弱多表现在虚症,再加上前面的症状,所以就给这种证挂了个名,叫气血亏虚。

所以中医的治法则是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可选药物有归脾丸、益中生血丸、参茸阿胶。如果患者有时少陈述以上症状其中一部分,那么可能医生就会问你有没有这些症状,或者问一些其他的问题来辅助他对这个证型的确诊。

肝阳上亢型眩晕

肝阳上亢型眩晕表现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颜面潮红、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等肝火盛的表现。

像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这些症状则需要患者去讲述,面色潮红、舌红苔黄这些医生则可通过望诊来实现。脉弦或数这是切脉来得到的,舌红苔黄一般主热症,而脉弦或数,大多数则主实证。虽然有实热,为什么又叫肝阳上亢呢?其实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肝开窍于目,中医认为,热属阳,寒属阴,头目胀痛,也可以说肝阳上亢的外在表现。又根据中医七情内伤致病的原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所以说患者遇到烦怒之事则症状加重,而在舌像上则表现舌边较红。肝阳上亢其实就是说肝的热往上走,最终在头部的表现,所以治疗原则则是平肝潜阳,滋养肝肾。选择药物多以天麻钩藤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复方罗布麻颗粒等为主。

痰湿中阻型眩晕

痰湿中阻型眩晕的症状:头重昏蒙,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治疗原则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可选药物半夏天麻丸、眩晕宁颗粒、晕复静片等。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在上面有两个字,一个是症,一个是证,中医讲究病、症、证。上面所列举的例子中,病就是眩晕,症就是外在的表现,像上面所列举的例子中,面色淡白、颜面潮等这些症状。而证则是引起这些病的原因,如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这些。

所以中医喜欢讲故事,故事讲得越多越清楚越好,无论是学习中医的人还是看病的人,都应该多讲故事给别人听,多听别人讲故事,来了解别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病人也只有把故事讲清楚了,医生才能通过四诊合参的来判定这个“证”,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yfbf/2243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