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6169886.html刘老论治心悸——阳虚篇
心悸,指的心律失常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悸,《说文》训为“内动”,心悸,也就是心内动。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捣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
心脏是有节律搏动的一个脏器,而在人的不知不觉中进行,乃属于生理正常范围,而不以病论。“心悸”的搏动乃是失常的,没有节律可言,它使人有明显心跳、心慌的感觉,并往往伴有胸满、气短等证,所以,属于病态反应。
心悸的原因,西医说法很多,从中医角度来讲,主要分为心虚失养与心被邪干两类。今不揣肤浅,分述如下,敬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1、阳虚作悸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变化,心有这种功能也非偶然,乃是由它的阳气功能而决定的。大家知道,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胸为阳,火亦阳,两阳相合,故心获“阳中之太阳”的称号。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故心脏能不息的搏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而为先决条件。基于此,则心主血脉与神志,也无不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如果离开了阳气,则心就停止了搏动,而血脉不流、神志消灭,也是不言而喻。
为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伤了心的阳气,例如:治疗上的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心悸证。
心阳虚的心悸特点,则是患者两手交叉按其心上,就是仲景说的“心下悸,欲得按者”,根据中医理论:“喜按为虚,拒按为实”,今望其喜按之象,则心虚之证一目了然,而无复可疑。同时,此证还往往伴有呕吐,与体疲无力、少气懒言等现象。其脉缓软无力,有时也呈结象,而舌苔薄白,舌质淡嫩,则与其证相应。治当甘温扶虚,以补心胸阳气,方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12g,炙甘草6g。
本方桂枝色赤又气味辛温,故能上补心阳之虚,而温养血脉之寒;佐用甘草,意在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阳,益气暖胸,温畅血脉,俾心肌得养,则心悸自安。此方妙在药味单捷,又要一次服完,则药力专一,而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2、阳虚心悸烦躁
若以上阳虚心悸,而又兼见烦躁不安等证,乃是阳虚而心神不潜敛的反映。治应补心敛阳,镇静神气,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6g,炙甘草6g,龙骨12g,牡蛎12g。
本方用桂枝、甘草温补心阳之虚;龙骨、牡蛎潜敛神气而镇静安心。
3、心悸烦躁、手足厥冷
夫阳虚之心悸,若下使肾阳亦虚,兼见烦躁而手足厥冷,脉沉而舌淡者,则少阴上下皆虚,治当心肾同温,上下兼顾,方用茯苓四逆汤。
组成:茯苓12g,人参6g,炙甘草6g,附子12g,干姜6g。
本方用茯苓、人参以补心气;附子、干姜、炙草(即四逆汤)以温肾阳。务使心肾之气内充,而水火既济,则心悸烦躁、手足厥冷等证自已。
余在临床,治心阳虚而阴邪滋盛,症见手足发冷,胸满气短,尤以入夜为甚而窘急万分,则非氧气而不能解者,每于上方加桂枝9g、生姜9g、大枣7枚,减去干姜,服之多效。
4、心悸气冲胸咽
上述之阳虚心悸,亦可兼见气从少腹而上冲胸咽,面翕热如酒醉状,头目为之眩晕的,则为阳虚于上,阴乘于下所致。其脉弦而带结、按之无力,舌则淡嫩苔白。
治当温补心阳,纳气归根,方用苓桂味甘汤。
组成:茯苓12g,桂枝10g,五味子10g,炙甘草6g。
本方桂枝配甘草温补心阳;桂枝配茯苓则下气消阴;桂枝配五味子则潜阳于下,而使龙归大海,其气自敛。
5、心悸呃逆
阳虚的心悸,亦可伴发呃逆之证。这种呃逆为心肾两虚,肾气不潜之所致。然呃逆之发,有的气从下来,冲口作声而出;亦有气呃至半及胸而还,不能冲口而出,这时则使人憋闷殊甚,痛苦莫可言喻。
治应心肾两温,纳气归根,方用都气汤。
组成:熟地30g,山萸肉10g,山药10g,丹皮6g,泽泻6g,茯苓6g,肉桂6g,五味子6g。
本方用六味地黄汤以滋肾水;加肉桂于水中补火,以温阳气之虚;加五味子酸收,则敛气归根,以摄气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jcff/1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