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a-cd.net/fengshang/xinchao/1858.html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称为眩晕。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肝肾功能不足,精血虚少。这样会出现头晕,因脑藏髓,为肾精所化,而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肝肾虚会大脑失养而头晕。
下面我们来看一案例:
案例分享01患者基本信息
欧阳某某,男,时年51岁,于年11月10日初诊。
既往史:耳鸣30余年、甲亢10余年。于外院诊断为“心脏瓣膜病二尖瓣中度返流”、“亚临床甲亢”、“甲状腺结节”、“腰椎退行性变”、“轻度脂肪肝”,诉复查甲功三项未见异常。
个人史:无。
02发病过程
主诉:眩晕、心悸1年余。
现病史:患者情绪焦虑,久站后自觉身体不稳、摇摇欲坠,心慌心悸,下肢乏力、麻木。
03首诊证候
症见:舌暗,齿痕舌,苔白,脉弦。
04辩证论治
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
中医诊断:眩晕(肝气郁结)。
辨证施治:缘情志不畅,肝失疏泄,风阳扰动,故久站后身体不稳、摇摇欲坠;肝火夹痰浊上蒙清窍,清窍不利,发为眩晕;肝失疏泄,心阴失养,故心慌心悸;肝阴不足,筋脉失养,下肢麻木、乏力;结合舌脉,治宜疏肝行气,养阴安神。
治法:疏肝行气,养阴安神,祛痰。
处方:柴胡15g、白芍15g、麦冬10g、五味子10g、酸枣仁15g、茯苓10g、郁金10g、白芷10g、葛根15g、砂仁(后下)15g、桔梗15g、甘草3g,7剂。
05随诊过程
二诊:年12月1日
症状:头晕好转,肩颈、腰背酸痛。
症见:舌暗,齿痕舌,舌尖瘀点,苔略黄,脉沉。
中医诊断:眩晕(肝肾不足兼血瘀)。
辨证施治:患者肩颈、腰背酸痛,为寒湿凝滞;患者诉头晕好转,但结合舌脉,见舌尖瘀点,属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故治法上仍应疏肝行气、养阴安神、同时佐以活血、解肌。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活血。
处方:柴胡15g、白芍20g、丹参20g、川芎10g、酸枣仁20g、麦冬20g、补骨脂20g、五味子10g、茯神15g、黄精10g、党参15g、甘草3g、升麻5g、葛根20g,7剂。
眩晕的病机主要有风、痰、虚、瘀,因于风者,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风阳上扰而来;因于痰者,多因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又因“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治疗眩晕又多从肝论治。
患者初诊症见头晕、心悸,下肢麻木乏力,结合舌脉辨证为肝气郁结,治宜疏肝行气、养阴安神,方中柴胡能疏肝解郁,又能升举阳气,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白芍与柴胡相伍,一疏一敛,疏肝而不伤阴血,敛肝而不郁滯气机。加郁金与柴胡相配伍则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肝体阴而用阳”,加麦冬、五味子、酸枣仁,既养肝阴又安心神。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加茯苓、砂仁、桔梗行气化湿祛痰,白芷、葛根两味为阳明经引经药。
二诊患者头晕好转,肩颈、腰背酸痛,因腰为肾之外府,肾阳虚不能温煦则腰背酸痛,故复用柴胡白芍以疏肝,麦冬、酸枣仁、五味子养阴安神,另以补骨脂温肾阳,同时升麻、葛根升阳止眩、解肌,党参、黄精补脾,茯神宁心安神利水,丹参、川芎行气活血。
1、应保持心情舒畅,防止七情内伤;
2、饮食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及过咸伤肾之品;
3、“眩晕乃中风之渐”,眩晕频发者恐有中风之虞,应积极施治,以免病情加重或产生变证。
罗永佳,生于年,广东省南海县人(今佛山南海),广东省名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医院院长、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专职副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品审评专家库专家、广州市中医药学会顾问,是广东省第七、第八、第九届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特别提醒: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jcff/1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