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病痰火扰心痰迷心窍外感湿浊心


津液病:

津液是人体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儒养肌肤等作用。其生成、输布与排泄,主要与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

津液病辨证,是分析津液病证的辨证方法。津液病证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个方面。

津液的病变可以由各种病因的侵扰而导致,亦可由脏腑功能的失常而形成。

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临证错综复杂的证候,以辨别气、血、津液病变的一种辨证诊断方法。

气血津液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属于五脏六腑,它们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其生成以及运行等新陈代谢过程,都必须依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此,如果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会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和脏腑是密切相关的,在学习和运用气血津液辨证时,都应与脏腑辨证互参。

通常把气血津液病证划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气血同病辨证、津液病辨证四个方面。

小肠实热证是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心热下移于小肠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分析:心火内盛,热扰心神故心烦,热灼津液则口渴,心火上炎故口舌生疮,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过盛可随经络下移小肠,小肠有分清泌浊的作用,使水液入于膀胱,故可出现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的症状;如热盛灼伤阳络则可见尿血,舌红苔黄,脉数为里热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小肠实热又称心火下移小肠,主要与膀胱湿热相区别。两证往往均有小便热、赤,但小肠实热必有心火之亢盛的症状和病因;而膀胱湿热往往伴随腰痛,小腹胀闷等症。

辨证注意点:①心火亢盛之症及诱因;②小便短赤刺痛;③无腰酸之症。

痰火扰心

痰火扰心证是指痰火扰乱心神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五志化火,炼液成痰,痰火内盛;或外感热邪,热邪灼液成痰,热痰内扰引起此证。

主要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发热心烦,狂躁谵语,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失眠心烦,头晕目眩,痰多胸闷;或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打人毁物等。

病机分析:五志化火或外感热邪,燔灼于里,炼液为痰,上扰心窍所致。热势亢盛,故见面红目赤,发热,心烦;邪热灼津成疾,故痰黄稠,痰火扰心,心神昏乱,故狂躁燔语。痰火内盛,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心火亢盛、痰迷心窍证相辨别。心火亢盛证以心胸烦热、不寐,溲赤为主症;本证则以狂乱、意识障碍、喉间痰鸣为主症。而痰迷心窍证表现为神识痴呆或神志昏糊,苔白腻为主症。

辨证注意点:抓住痰盛、热盛及心神错乱的临床特征,即可诊断本证。

痰迷心窍

痰迷心窍证是指痰浊蒙闭心窍所表现的征候。多由温浊内留,久而化痰,或情志不畅,郁而生痰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院闷作恶,喉间痰呜,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至不省人事,舌苔白腻,脉滑。或精神抑郁,神情淡漠,神志痴呆,哺哺自语,举止失常。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口吐痰涎,手足抽搐,两目上视,口中如猪羊叫声。

病机分析:本证常见于癫痫疾病或其他慢性病的危重阶段,也可见于外感湿浊之邪,闭阻中焦,酝酿成痰,上蒙心窍者。

神志痴呆,举止失常属癫证。多由情志不畅,郁而成疾,痰蒙心窍所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故精神抑郁,神情淡漠;痰迷心窍,故神识痴呆,哺哺自语,举止失常。卒然昏仆,四肢抽搐属痛证。多因先天,或卒然受惊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伏于心经,肝风内盛,夹伏痰上蒙心窍,则呈发作状态,肝风内动,痰随风升上迷心窍,故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肝主筋,肝风动目系急,筋膜紧,因此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肝气上逆,喉中痰涌,痰为气激,故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外感湿浊

外感湿浊之邪,湿浊郁遏中焦,清阳不升,浊气上泛,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胸闷作恶,湿浊久留化痰,痰随气升故喉中痰鸣;痰迷心窍,故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至不省人事。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内盛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同心火亢盛出现神志异常有近似之处。但心火亢盛是一派实热证候,此证则疾的证候突出,如喉间痰鸣、舌苔白腻、胸闷泛恶、口吐涎沫等。如果在此证上再见火热之症,则辨为痰火扰心。

辨证注意点:①抓住心窍为痰所阻,神志异常的特点;②抓住痰浊上泛;③除湿热病之外,此证常有反复发作史。

心脉痹阻

心脉痹阻证是指心脏脉络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痹阻不通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年高体弱或久病正虚所致瘀阻、寒滞、痰凝、气郁而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或手臂,时发时止。若痛如针刺,并见舌紫暗、或有瘀斑、紫点,胸闷较甚,苔白腻,脉沉滑,为痰阻心脉;若疼痛剧烈,突然发作,畏寒肢冷,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为寒邪内盛之象;若疼痛且胀,发作多与情绪变化有关,舌淡红或黯红,脉弦,多为气滞。

病机分析:本证大多因正虚阳气不足,心失所养而见心悸怔忡。由于心阴不足,运行血液无力,继而导致瘀血内阻,痰浊停聚,阴寒凝滞,气机阻滞等病理变化而致心脉痹阻,气血因此不得通畅而发生疼痛。手少阴心经之脉循臂内,出腋下,直行上肺,故心脉痹阻时疼痛常出现在经脉循行线路上。辨证须分清痰、瘀、气、寒的不同,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本证大多属本虚标实,疼痛发作时常由于实邪阻滞心脉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单纯由某一致病因素引起的心脉痹阻多见,但致病因素之间常相互影响,相互兼夹也可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因,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血瘀等,因此在临床辨证时需根据不同病因的证候特点,综合分析来作出正确诊断。如瘀阻心脉其痛特点是刺痛,伴见舌质紫暗,瘀斑,紫点,脉细涩或结代等瘀血内阻的症状;痰阻心脉疼痛以闷痛为主,患者多见体胖身重,困倦痰多,舌苔白腻,脉沉滑等痰浊内盛症状;阴寒凝滞心脉的疼痛以突然发作,剧烈,得温痛减为特点,伴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寒邪内盛的症状;气滞心脉的疼痛以胀痛为特点,发作往往与情绪变化有关,且可见胁胀,脉弦,舌淡红或黯红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特点是心胸憋闷而痛。类似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心胸憋闷疼痛有外伤性的、有肺及胸膜疾病的,甚至还有因压力大而无心肺疾病却作痛的。辨证时,先要把这些排除掉。年龄因素要考虑进去。此证多见中老年男性,女性要少些,年轻人罕见。本证可兼见气虚、阳虚、阴虚、血虚,还有寒凝(一派实寒证)、痰阻等证。见有兼证则可辨作心气虚心脉痹阻,血瘀心脉痹阻,寒凝痰阻心脉痹阻等。

辨证注意点:①具有心胸憋闷主症;②多有时发时止,反复发作的心胸闷病史。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注:本文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lcbx/1695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17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