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种树到抓捕二氧化碳,中国碳中和迈


年11月,比亚迪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视频,里面提到:

当气温升高1°,南北极圈半年不结冰,海平面上升2-3米;气温升高2°,海平面上升7米,沿海城市被淹没;气温升高3°,亚马逊雨林消失;气温升高4°,南北极圈融化;气温升高5°,人类文明接近崩溃;气温升高6°,地球迎来第六次物种灭绝。

由于视频内容过于骇人,网友不禁调侃:毕竟是人为推测的。

但无论是推测,还是有科学依据,我们都不能否认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全球变暖。

近年来,全球气温变暖也确实出现了物种灭绝、南北极圈融化的迹象,而罪魁祸首基本都离不开二氧化碳排放。

1、希望在哪里?

人类从诞生到19世纪末的数千年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才增长到50亿吨。

但在年之后,这个数值便坐上了火箭,截止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亿吨。人类在一个世纪里排放的二氧化碳,远远超出了过去所有时间的总和。

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破坏臭氧层、引发温室效应、乃至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除此之外,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还携带酸性,一旦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将会造成海水酸化,成为海洋生物的催命符。

而近年来,海洋生物大规模死亡的原因,正是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不断增加。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认为二氧化碳不会致命,但实际上空气中含量过高,也会阻碍我们的生存。轻则出现头晕、心悸的症状,重则可能麻痹呼吸中枢,出现瘫倒、呼吸困难的现象,甚至会造成死亡。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严格履行巴黎协议的当下,二氧化碳的问题愈发严峻,唯有中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2、给人类的承诺

年9月22日,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

力争在年做到碳达峰,在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将承诺地点选在联合国,而不是国内,意味着这是中国对全世界的承诺,也是对全人类的承诺。

按照计划,我国的碳中和计划分为四步走:控碳阶段、减碳阶段、低碳阶段、中和阶段。

在普通人看来,碳中和无非就是多种树,事实上就算将全国种满树,对碳中和的贡献也有限。

真正能够依仗的还是“碳封存”和“碳捕捉”。

碳封存,就是将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通过技术手段埋藏在地底;碳捕捉,则是将排放出去的碳“抓回来”,用特殊技术化解掉,属于黑科技层面。

但如今的技术,无论碳封存,还是碳捕捉都有很大难度。能够做的也仅仅是多种树、少排放。

不过庆幸的是,全球首个大范围捕捉二氧化碳的项目已经在中国投产。

3、碳捕捉技术的应用

今年2月21日,由吉利集团和顺城集团共同投资的十万吨级绿色低碳甲醇项目在河南安阳投产。

表面看这是甲醇项目,但若深入了解其生产工艺,才能发现更像一个针对二氧化碳的项目。

与传统的用一氧化碳和氢气合成甲醇的工艺不同,这个项目使用的是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合成方式。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中的氢气是来自焦化厂的焦炉废气,二氧化碳则是利用先进的碳捕捉技术从工业废气中回收。

而后经过净化、吸收、解吸、加压等工序,合成绿色甲醇。

该绿色甲醇项目,是全国首个使用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的项目,也是全球唯一实现技术工业化的项目。

根据有关方的数据测试,该项目每年可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万吨,间接减排60万吨,相当于增加76万亩的森林面积。

在全球变暖的焦虑日益增加的今天,吉利安阳甲醇项目的落地,也意味着我国的碳捕捉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而走向碳中和的路径,也从单方面减排,跨入了排放与吸收并存的时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lcbx/224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