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生,络病遂成


白癜风患者微信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9.html

络病学说,即“久病入络”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源于先秦,成于清初,是前辈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结晶,几千年来历经沿用而不衰,说明了它极具生命力和学术价值。但久病为何入络?其西医学的内涵是什么?目前尚未深入开拓。

古人对于经络的认识来源于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这就是中医学中的唯象理论,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经”“络”从古代汉语来讲,不同的词性,意义不同。作名词解释,均有路径、道路的含义;作动词讲,都含有调节、联系、治理的意思。古人以发现星宿、山川、湖泊、丘陵、河流等自然运动之象,来比拟生生不息的人类变化,从经到络,从关节到腧穴,无不体现出自然之象的比拟。

络病学理论主要是研究和运用络病学说的基本原理指导其临床运用,探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络病理论在多种内科疾病中得到应用,目前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结缔组织等疾病的诊治中。络病的理论基础是络系统,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不仅包含经脉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十五别络的分支,还包括“血络”、“气络”。《内经》曰:“络能贯通营卫,并通过营卫气化渗灌气血津液,使经脉和脏腑肌腠间气血流通。”络病理论可阐明生理功能,同时对疾病的病理机制、治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络病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络者,络脉也。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包涵“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脉络在《灵枢》亦称为血络。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说所涉及的络,一般是指广义的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在生理上,络脉有不同于经脉的地方。经脉是主干,有路径的意思;络脉为分支,有网络的意思。络脉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及血络等内容,别络是指从经脉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又名大络,共有十五别络,分别为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其功能主要是加强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素问·气穴论》称之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而浮络是指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即“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灵枢·经脉》);浮络显露于皮肤的微细脉络,称为血络,它们均是构成络脉系统的重要内容,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在循行上沿经布散,纵横交错,从大到小,呈树状、网状,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之间,形成一个满布全身内外的网络系统,弥补了经脉线性分布的不足,是脏腑内外整体性协调联系的重要结构。正是由于络脉这种密如珠网、遍及全身的组织结构和分布特点,才实现了络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灌血气、互化津血等众多的生理功能。经脉之“所以行血气,营阴阳”,“内灌脏腑,外濡腠理”,实际上也主要是通过络脉来实现的。因此,可以说络脉气血是构成人体内环境的物质基础。

络病

由于络脉是沟通内外的桥梁,又是气血汇聚之处,故也成为外邪入侵的通路和传变途径。络为聚血之所,络病即言病邪深入脏腑之中的血络而发生的病变。络脉病变的范围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大体上可分为络脉自病和久病入络两大类,前者指起病即在络脉的病证,而后者指由经脏等病波及络脉而发生的病证,乃传病也。络病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病理及证候学上亦有相应的特点,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可概括为:“久、瘀(痛)、顽、杂”四字。①络病多久病、慢性病,病延经年,病位深固,绝非一般的浅表病证,多属沉疴痼疾。②络脉细窄易滞,故络脉为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郁、血阻或痰结等“络瘀”表现,如叶氏云“久病在络,气血皆窒”;且络因邪闭,不通则痛,或“络虚则痛”,故在络病的某一阶段常可伴有局部疼痛的症状。③络病多病根深伏,病情顽缠,久发频发,正邪胶着,不易速愈。④络脉有深浅,络中有气血,络邪有久暂,故络脉病证多虚实互见,寒热并存,临床表现多样,病变复杂。

津血同源痰瘀互生

正常生理状况下,津和血均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其作用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相合化生成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成津液。有出有入、有分有合、有聚有散。故称“津血同源”、“津血互生”之说。瘀血,是指体内血液运行迟缓或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以及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其成因除外伤外,均由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血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利而形成。瘀血不仅丧失了血液的功能,而且可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理变化,继发新的病变。

痰浊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它不仅失去了津液的功能变成了一种异物,而且作用于人体可引起新的病变,成了致病因素。其成因是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和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而形成。瘀血源于血液,痰浊源于津液。瘀血和痰浊同是病理产物,又都是继发新的病变的致病因素。在病理情况下,瘀血形成过程中常同时出现水液代谢障碍而导致水湿停聚成痰。在水液代谢障碍时亦可导致气血失调、运行不利而形成瘀血。古人有“血不行则为水(湿痰饮)”、“水(湿痰饮)不行则为瘀”之说。现代实验研究发现:二者对血液流变学、生化学的影响以及与对自由基、线粒体的改变等方面都很不少相似之处。

痰瘀互生病症繁杂

瘀血、痰浊均为有形之邪,停滞在脏腑经络组织之中,阻滞气机会影响血之正常运行,有可阻碍津液之输布、排泄。故瘀可生痰,痰可生瘀,二者互为因果。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倡“窠囊”之说。认为“痰和瘀均为阴邪,同气相求,既可因痰生瘀,亦可因瘀生痰,形成痰瘀同病。”提出“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论点。痰浊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机流窜全身无处不到。流注于经络则经络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甚则半身不遂。留滞于脏腑,则阻滞脏腑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例如痰浊停聚于心,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或停滞,出现胸闷、心悸、心痛等症。瘀血亦为有形之邪,停积体内,不仅丧失了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常阻滞气机,引起全身或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血瘀气滞、气滞血瘀之恶性循环。例如瘀阻心脉、心脉痹阻,出现胸痛、心悸、心痛等症。静则神藏,神喜清净。痰浊瘀血均为不洁之物。痰浊为病,随气上逆,最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受损,致神气不足。或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蒙蔽心窍,扰乱心神,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伤寒论》所记载的“太阳蓄血”,可因瘀血上扰少阴,轻则心神不安、烦躁,重则其人如狂。

病症繁杂变化多端

痰浊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由于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床上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复杂多变,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浊停滞于体内,特别是无形之痰,其病变的发展,既可伤阳化寒,又会郁而化热、化燥伤阴;可挟风、挟热,上犯清窍;可挟寒、挟湿,下注足膝等,使病证错综复杂、变幻多端。明医秦景明所撰《症因脉治·痰证论》曰:“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熏蒸结聚而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有风痰、湿痰、燥痰、郁痰、食积五条。夫湿痰、燥痰,有外感,有内伤;郁痰、食痰,有内伤,无外感。饮主乎水,寒多热少;痰主乎火,寒少热多。”加之痰浊致病,病势缠绵,病程迁延,故有“怪病多痰”之说。血液运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无处不到,为脏腑、经络、形体、孔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瘀血形成后,不仅丧失了血液的营养濡润作用,且阻滞正常气血之运行。由于阻滞的部位不同,形成原因各异以及兼邪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就不同,故致病广泛,病证繁多、复杂,且久病入络、久病成瘀,故亦有“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

络病的病因病机

久病,是与外感、新病相对而言,指一些缠绵不愈的慢性疾病,也包涵着一些未能及时治愈的慢性疾病。久病缘何要入络?概而言之,其理有三:一者络脉生理上为联接表里、运行气血的通路,在病理状态下也成为邪气由表入里、循经入络的传变途径;二者由于络脉细小,分布广泛,具有渗濡灌注及血气运行缓慢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病理上易于瘀滞而渗化失常,百病丛生;三者络主血,为气血汇聚之处,也是邪气致病的场所之一,经脉久病,邪气入络,其气滞、瘀血与痰浊之间的相互影响往往是通过络脉来实现的,因此,其病变部位主要在络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的“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是“久病入络”的主要理论依据。经主气,初病在气,在气亦即在经,络主血,病久入血,入血亦即入络;气无形属阳,主于功能;血有形属阴,主于形质,则提示疾病的发生,首先是防御功能的紊乱,所谓气分先病,继则由功能转入形质,即入于血分。络主血,病入血分自然累及络脉和形质,实乃病机普遍之规律,也表明络病是以气血分先后,以经络定浅深。络脉病变的产生,可因外感六淫、跌扑金伤,或由内伤七情、饥饱劳倦等因素引起,其基本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络脉结滞:络脉是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枢纽和通路,故气机通畅,络道无阻是维持其正常功能的前提,若邪气犯络,致络中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或津凝痰结,阻碍络道,均可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络脉阻滞的病理变化。此外,络中气滞、血瘀、痰结之间常相互影响,互结互病,以致病邪胶结凝固,缠绵难愈。

2.络脉空虚:即络中气血不足,络脉失充。络脉具有渗灌血气,互化津血,环流经气等功能,而络中气血的充实是完成这些功能的重要条件之一。若气不足则血行迟滞,血不足则络脉失养,从而导致虚气流滞,痰瘀互结,阻于络中,因虚致实而成络病。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络愈虚,邪愈滞,以致虚实夹杂,正虚邪恋。

3.络毒蕴结:经病、脏病日久,病邪累及络脉,血瘀痰凝,混处络中,壅阻络道,痰瘀互结,郁蒸腐化,久则凝聚成毒。邪毒留滞,伤津耗气,动血留瘀,损伤脏腑,败坏形体,因而变生诸证,加重病情。毒邪致病不仅有暴戾的一面,还有久滞的一面,邪毒久郁深伏于孙络、缠络,则形成病势顽缠,反复难愈的病理特点。

4.络脉损伤:系指络脉受到直接损伤而言。如跌扑坠打、或针刀刺伤等都可致络伤血溢,气随血乱,形成络病;或由郁怒气逆,或热烁血络,或饮食失节致脉络受伤,血溢络外。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可见,络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叶天士所谓“离络留而为瘀也”(《临证指南医案·吐血》)。

综上所述,络病的病机大要可用四字概括,即“滞、虚、毒、伤”。尽管络病有络脉结滞、络脉空虚、络毒蕴结及络脉损伤等不同类型,然而“瘀阻”却是它们的共同病机,并由此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病邪锢结难解之势。“久病入络”的论点揭示了多种病证发展的总趋势之一,表明各种病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存在络脉病变,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虚、瘀、毒交织锢结,阻滞于浮络、孙络、缠络,此即是许多慢性常见病的基础病变和共同归路,也是多种病证在“入络”阶段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这就是络病的实质所在。它说明了“久病入络”既是一个病理概念,又包含有具体的病位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突破性发展。由于邪阻络道,郁久蕴毒,深滞于浮络、孙络、缠络,是络病病情缠绵、久发难愈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认为,“治络”的原则就是疏通络脉和透达络(毒)邪。祛邪之法当视病情需要而定,可理气、逐瘀、化痰、除湿、清热、解毒、散寒、扶正、通络、养络等一法施治,也可多法兼用,以期荡涤络邪,驱邪外达,调畅气血,平衡阴阳。祛邪即祛毒,而祛毒之要是给邪以出路,其治重在祛邪,驱邪勿尽,又要宿病缓图,以免戗伐正气,要讲究“络病功夫”,使邪去络通,则络病向愈。

自然界中水土的保持,与人体内津血化生的关系极为相似。“天人合一”的理念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自然界外在水土的破坏,道路的损毁,与人体内部痰瘀的生成,络病的出现,一一相应。临床实践表明,传统医学的痰瘀同治法与现代医学的降脂、溶栓的结合疗法,正是多种疾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和可靠保障。络病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祖国传统医学说理工具,有效地指导了疾病的诊疗,选取药物治疗的核心靶向就是痰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jcff/2307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