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选萃】陈宝贵教授医治心悸医案选萃
心悸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乃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此证包括惊慌和怔忡。陈师认为,心悸发作者,1为心气阴(血)不足,1为胸阳衰微,1为心脉瘀阻,3者为心悸之主因,其他病证多在3者基础上发展而成。医治之法,如心气阴不足者,多用炙甘草汤和生脉饮加减;胸阳衰微者,多用瓜蒌薤白类方出入;心脉瘀阻者,多用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化裁;水饮凌心者,亦为胸阳不振,水饮内生,多在瓜蒌薤白类方基础上加化饮之品;又如阴虚火旺,为阴血不足,虚火旺盛,多在炙甘草汤合生脉饮方中加滋阴降火之药。总之,陈师医治心悸,重视以上3法,在3法的基础方加减,可治疗多种证型的心悸。下面是三则医案,供大家参考:
1.宣痹通阳,益气化瘀法治疗心悸案
李某,男,65岁,教师,年3月11日诊。主因心悸,胸闷痛2月余来诊。2月前患者出现心悸,胸闷痛不适,未予重视。3天前上述症状呈加重趋势,难以忍受,遂来救治。现症:心悸不安,胸闷痛不适,左胸明显,手脚发凉,舌淡暗,苔白,脉细弦。患者既往冠心病病史2年,2年来未发作。查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证属:胸阳不振,气虚血瘀。治以:宣痹通阳,益气化瘀。
处方:瓜蒌15g,薤白10g,丹参15g,郁金10g,元胡10g,党参10g,当归15g,赤芍10g,陈皮10g,檀香5g。7剂,水煎ml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2诊(3月18日):心悸,胸闷痛大减,仍有手脚发凉。上方加桂枝10g,又取7剂。3诊(3月26日):偶有胸闷不适。上方又服7剂。4诊(4月3日):诸症皆失。又取10剂巩固疗效。
按:胸阳不振,气机痹阻故见胸闷痛不适;血汗不足,故见心悸不安;阳气不能温振四末,故见手脚发凉;舌淡暗,苔白,脉细弦亦为胸阳不振,血运不顺畅之象。上方中以瓜蒌、薤白辛温通阳;郁金、元胡、陈皮、檀香理气解郁,其中郁金、元胡兼有化瘀之功;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养血;党参益气补中。全方有宣痹通阳,益气化瘀之功效。药中病情,胸中阳气得运,气血得养,故疾病渐愈。
2.健脾化痰,养心定悸法治疗心悸案
田某,男,61岁,年11月12日诊。心悸气短多日,现多梦少寐,胸闷,纳差,口淡无味,舌淡,苔白,脉滑而无力。既往冠心病多年,未引发重视及系统医治。证属:心脾两虚。治以:健脾化痰,养心定悸。
处方: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半夏10g,沉香5g,菖蒲15g,远志10g,佛手10g,香橼10g,砂仁10g,合欢皮15g,甘草10g。7剂,水煎ml,分早中晚三次饭后温服,日1剂。2诊(11月19日):心悸,胸闷气短减轻,纳差改良。又取7剂。3诊:(11月26日):诸症皆除,脉转有力。又取7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心气不足,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气短,多梦少寐;脾胃运化无力故见纳差、口淡无味;心脾气虚,气血推动无力,气滞心胸故见胸闷;舌脉表现亦为心脾两虚之征象。故方中以4君子汤健脾养心;半夏、菖蒲、远志化痰,其中远志又可安神治失眠;香橼、佛手疏肝和胃;沉香、合欢皮理气以除胸闷;砂仁醒脾和胃。全方紧扣心脾两虚,脾胃运化无力之病机,从健脾养心,和胃化痰入手来医治心悸,方与证合,患者共服20余剂而病愈。
3.健脾补心,温阳化饮医治心悸案
杨某,女,70岁,年11月15日诊。主因心悸伴下肢水肿半月来诊。患者素有胸闷气短、畏寒病史,服药物尚可保持日常生活。半月前患者心悸发作,伴随下肢水肿,当时未予重视。半月来心悸及下肢水肿越发严重,遂来诊治。现症:心悸,胸闷气短,活动后喘促,下肢水肿,畏寒,便溏,纳呆,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级。证属:心肾阳虚,水饮凌心。治以:健脾补心,温阳化饮。
处方:党参15g,桂枝10g,茯苓30g,泽泻15g,黑附子10g,白术15g,薤白10g,枳实6g,炙甘草15g,炒车前子15g,麦冬15g,五味子5g。7剂,水煎ml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日1剂。2诊(11月22日):心悸气短明显减轻,水肿亦减,便溏改良。上方又取7剂。3诊(11月29日):诸症皆无,脉转有力。上方去黑附子、炒车前子,又取10剂善后调理。后随访患者半年未复发。
按:本案为心肾阳虚,水湿不化,水饮凌心而见心悸、胸闷等症,故应温振心肾之阳,健脾制水为主。上方中以党参、桂枝、麦冬、五味子、炙甘草益心气,温心阳;薤白辛温通阳;附子温振肾阳,配桂枝可增强温振心肾之阳之力;白术、茯苓健脾利水,配伍泽泻、炒车前子可增强利水之力;枳实少许运用,可调节气机升降,临证证实可提高补气药的作用。全方紧扣心肾阳虚病机,从健脾补心,温阳化饮入手,标本兼治,患者共服20余剂而愈。
北京中科医院假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jcff/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