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胸痛,十分常见,尤其是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很多人在发作的时候常伴有喘息气短,乏力,头晕,压迫感,紧缩感,伴有濒死感,部分患者仅感觉胸闷不适而非胸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原有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多持续3~5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这就是稳定性心绞痛所出现的症状。
一般在活动后、情绪激动时、吃的太饱、受凉之后发作的比较明显。
冠心病心绞痛归在中医“胸痹”范畴,“痹”就是不通,心脏部位气血走不通了。谁负责运化气血?是脾胃,脾胃不仅运化我们吃进去的水谷精微,还会对身体内的精、气、血进行化生和充实。血液就是水谷精微转化而来的。
长期的脾虚,导致的后果必然是血瘀。脾虚致使人体气血生化不足,心失血养,心神不宁,就会出现心痛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心还总感觉害怕。
血瘀是冠心病发作的基础。大家想想平时吃的猪血、鸭血,这些血液离开了血管,没有了血液里气的推动和阳气的温化作用,到了机体外面就凝固了。我们身体内的血液也是相同道理,血液瘀滞不通,生成病理产物,也就是瘀血,不仅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还会导致不良症状。瘀血阻滞在心,就导致了胸痹心痛。
从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可以看出,血瘀证的核心在于脾。临床上湿滞血瘀证的患者,要健脾化湿,痰凝血瘀证,健脾化痰。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气虚血瘀证,要补气活血,常用的方剂补阳还五汤,里边的黄芪是负责补气的,补什么气?黄芪归脾经、肺经,补的还是脾气。
所以说,血瘀引起的病,要补最后都是补到脾胃这里来,如果你的脾胃气血运化功能良好,瘀血不会导致心脉痹阻,也就不会出现心绞痛的症状。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同的病人有各自的特点,辨证用药,不局限于缓解心绞痛发作,还着眼于整体调理,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采用的一人一方,整体调和五脏、阴阳,局部针对瓣膜靶向用药,以起到营养心脏细胞,增强心肌功能,修复受损瓣膜,激活机体自愈能力等调治作用,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今天分享的大概是个思路,临床上对于心绞痛的症型分析比较多,这里就不展开给大家讲了,也说不完,中医传承这么多年,精益求精,经方在危重症的辩证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也希望大家能更多的了解中医,进而从中获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lcbx/2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