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一种常见病,是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中反复醒来,或早醒不能够再睡,甚至彻夜不能入睡的一种病症。
失眠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经历,它不仅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你的心理健康。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失眠的原理、失眠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需求或问题,以及如何获得更好的睡眠。
//失眠的原因//
1)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
心理因素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
不仅心理障碍的人常常伴有失眠,即使正常人在情绪困扰、心理有压力时也会失眠。
抑郁、焦虑、对健康过度的关心是慢性失眠者的共同心理特点,大约90%的抑郁症患者均有失眠,70%失眠者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抑郁。
失眠者往往对入睡时间估计过长,对睡眠时间又估计太短,这些人本身对失眠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常常是“越怕失眠越失眠”,不良暗示往往是导致失眠直到失眠经久不愈的重要原因。
2)环境因素引起的失眠
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如出差)、声音嘈杂、灯光太亮、室温过热过冷、湿度太大、床铺不舒服、房间太拥挤等都会影响睡眠。
3)疾病与药物因素引起的失眠
疼痛、呼吸困难、哮喘、频繁咳嗽、心悸、腓肠肌痉挛等都能影响睡眠。
服用中枢兴奋药物,或长期服用镇静安眠药后突然停药也会出现失眠。
//失眠背后,藏着哪些心理需求//
1)内心焦虑
焦虑是失眠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当人们面临生活或工作中的压力、感到紧张或者担心未来时,就很容易出现焦虑的情况。内心焦虑的人常常无法放松身心,容易失眠。
2)情感压抑
情感压抑也是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人们面临情感问题,如家庭矛盾、失恋、学业失败等,而又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情感时,就很容易出现情感压抑的情况。这些情感问题会干扰人的正常睡眠。
3)生活压力
生活压力也是失眠的一个因素。当人们面临经济困难、职业危机、健康问题等生活压力时,就很容易出现失眠的情况。这些生活压力会让人无法放松身心,影响睡眠质量。
//怎么获得更好的睡眠//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来改善失眠的问题。
但同样,在心理上调整自己的认知,减少焦虑也很重要。
首先,不要强迫自己早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昼夜节律,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早睡早起。
睡得规律比睡得早更重要。
比如,你本身是更习惯晚睡的“夜猫子”,那强迫自己早睡只会扰乱你的生物钟,带来更糟糕的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
你也可能在“早睡不了”的挫败中变得焦虑、烦躁,反而走进了恶性循环。
其次,放弃和失眠对抗。
当我们因失眠困扰时,往往会有“想睡太难”“睡不着后果很严重”等消极想法。
这些消极想法会持续性地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在“快点睡着”的执念里,我们的神经反而更活跃,更难以入睡。
试着反向操作:
让自己在适宜睡觉的环境里「不要睡」,减少眨眼的次数;
当眼睛很疲劳,想闭上时,可以闭一会儿再睁开,继续告诉自己“不要睡”;
再过一会儿,你或许就能在对抗后的疲惫里入睡了。
这种反向操作,可以让你从“快点睡着”的执念里走出来,也会被眼睛的疲劳将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身体感觉上。
当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就会消散,脑子清空了也就更容易进入梦乡了。
最后,找到一段好的客体关系。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睡眠其实是一种“回归”,回归到像婴儿在子宫时的状态一样。
成年后想放心地进入这种状态,就需要内在有一个好客体。
简单来说就是,有一段关系能让你觉得安全、可信任。
这种好的客体关系,不止是亲密关系,还可以是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乃至和咨询师之间的咨访关系。
比如顿顿,就在和咨询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见面和倾诉后,几乎没再失眠过了。
咨询师规律、周期性的无条件接纳与陪伴,缓解了顿顿内在不安全的焦虑。
咨询师的形象也逐渐内化到她心中,成为了内在稳定的客体关系。
不仅如此,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开始更客观、精准地看清问题,避开情绪漩涡,满足自己的需求。
从当下看,她能够睡好觉了;从长远看,她能更积极、乐观地看待自己,好好照顾自己了。
如果你也因失眠倍感困扰,不妨也试试壹心理的半价主题咨询。
它会陪着你找到更精准应对问题的咨询师,更高效地改善你的情绪、失眠困扰,和内心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解。
(《转载声明》:本文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号赞成并遵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lcbx/23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