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江苏省吴江人,是清雍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其天资聪颖,博学多才,尤其精通医学,从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医学著作良多。
乾隆二十四年,大学士蒋溥病,乾隆皇帝征召天下名医,徐大椿奉召入京。其为蒋溥诊治后,奏溥病已不可治。皇上嘉奖他敦厚诚实,医院,后徐以年老体弱请辞。
徐大椿主张医学应寻本溯源,从源及流。徐氏针对当时医界现状和弊端,结合《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写成《医学源流论》一书。本书全面论述了医学的各个领域,不仅正其异说,明其渊源,还体现了徐氏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徐氏还研究伤寒,以方类证。通过对仲景处方用药规律的深度探讨解析,编著而成《伤寒类方》,将仲景《伤寒论》中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杂方12类。这样不仅把《伤寒论》之诸方类分,而且对同类诸方随证加减变化作了更深刻的研究,对后世临床施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徐氏博览群书,知常达变。能把古今医家的一偏之见,融会贯通而用之于临床。徐氏认为,治病“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效捷”,可见徐氏重视药物的归经特点,主张辨证地掌握用药规律。
徐氏认为临证治病需重视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他认为“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胀,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梁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故医者必须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因人而定。”
《用药如用兵论》出自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徐氏用类比的手法,将疾病比作敌国,将临床治疗各种疾病的不同方法比作战术,将选方用药比作调兵遣将。比如,文中言对于传经之邪,要先夺其未至,是断敌之要道也。此语与“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有异曲同工之妙。《用药如用兵论》运用“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的思想指导治病用药,并提出用药要十分慎重,“药之设也以攻疾,不得已而后用”,切忌滥用。这对于现代临床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有重要启迪作用。
现代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运用了“用药如用兵”的思想,比如心血管科门诊常见心律失常的病人,轻者:偶然发生室性早搏、房性早搏、阵发房颤等,重者:快速的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重度的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但临床表现均为心悸,而心悸当分虚实,治疗时也不相同。《用药如用兵论》中指出,对于邪气伤身而正气已衰的人,攻治不可迅猛,应主要运用性味平和的药物,再用性味猛烈的药物辅助它;而对邪气伤身而正气尚实的人,应主要运用性味猛烈的药物,再用性味平和的药物来调和。所以心悸虚证表现为气阴两虚时,我在治疗上常选用经典方炙甘草汤加减益气养阴治疗,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炙甘草汤能明显对抗室性心律失常,可推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并能促进心律的恢复,缩短心律失常的时间;实证则多选用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之品,潜敛神气,以安烦乱之神。故对于心悸一症,分清虚实,辨证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张京春
中医院心血管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诊时间:医院杏苑楼周三下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中医药学会宫廷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宫廷医学养生研究会会长
主编《清宫医案精选》、《走进清宫学养生》等著作
多次受邀北京卫视“养生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等做“宫廷医学与心血管病防治”讲座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调治早搏、房颤、高血压、冠脉支架及搭桥术后再狭窄、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脂血症及胸闷、心悸、头晕等其他内科疑难杂症;
同时运用宫廷代茶饮及膏方调理。
长按此白蒺藜图片白癜风专科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yfbf/10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