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男人吗?干了!”“给面子不?干了!”“你要是不喝的话……干了!”尤其是商务应酬,想要“项目谈的拢,事情办的成”,就得“喝”!在宴席上,一二两总是难以过关,半斤八两甚至一斤也是常事。那么就会有人问了,喝醉酒和经常喝酒,哪种情况更加伤身呢?是不是不喝醉,对身体就没有那么大伤害?“常喝酒”比“喝多酒”更伤身《欧洲心脏病学杂志》近日刊登韩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在心脏健康方面,经常规律性少量饮酒其实比酗酒危害还大,更易增加房颤风险。该研究由韩国大学医学院崔钟一博士(音)及医院研究团队共同完成,对涉及万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梳理分析。年体检数据显示,所有参试者都未患房颤。此后,研究人员结合参试者的饮酒习惯,对他们的房颤发病情况进行追踪随访,直至年。结果发现,在确诊房颤的患者中,每周饮酒次数是最大的风险因素。与偶尔“喝多酒”的参试者相比,每天饮酒的人房颤风险更大,每周饮酒≤1次的参试者风险最小。同时,饮酒量对房颤发作也有一定作用。1周饮酒量每增加1毫升,房颤风险可增加2%。即使每天只是“小酌”,频繁饮酒也很“伤心”。经常饮酒或可导致睡眠障碍,而睡眠不足也会增加房颤的风险。既然喝酒有那么大的风险,大家还是少喝为妙。但是日常生活中免不了有酒局和商务应酬,这种必须要喝酒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那如何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酒精对身体的危害呢?1.喝酒前不要空腹喝酒,空腹喝酒会使酒精的吸收速度加快,容易喝醉,所以,很多人习惯喝酒前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特别是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面食、肉食或者酸奶等,这类食物不易消化,可以阻挡胃对酒精的吸收,促进乙醇分解。2.喝酒中喝酒时首先要选择度数低的酒,度数低的酒肝脏的损害相对低一点。其次,不同类型的酒不要混着喝,品牌、度数、成分不同的酒混着喝,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造成酒精中毒。最后,酒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能一口闷,速度要慢。在喝酒的时候,可以适当吃一点菜,也可以多喝水,加速酒精从尿液中排出。3.喝酒后喝酒之后不要马上喝浓茶,浓茶中的茶碱会引起血管收缩,使血压上升,让人头痛欲裂。而且,喝酒之后也不要马上洗澡,有血糖突然降低导致晕倒的危险。喝酒后想要解酒,醉酒者可饮些牛奶,以便使蛋白凝固,保护胃粘膜,缓解对酒精的吸收。根据统计数据,全世界每年喝酒致死的数量高达万。由于不少人对酒不够了解,常常会走进喝酒误区,误事又伤身。因此,关于一些喝酒的误区,我们必须了解。喝酒的3大误区喝酒误区一:喝酒吐出来就没事多数人过量饮酒会出现呕吐的情况,吐完之后整个人会舒服很多,这是不是意味着喝酒之后吐出来就没事呢?事实上,如果喝完酒没多久就吐,说明酒精还没有大量进入血液,还能起到一点解酒效果。不过,胃只能吸收10%左右的酒精,时间一长,剩下的90%的酒精就会被小肠吸收,光靠吐也无济于事了,还会损害消化器官。喝酒误区二:酒量可以练大喝酒越多,酒量就越好,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吗?真相是:经常喝酒只会提高酒精的耐受度,但却不会提高酶的含量和活性。因此,不是喝酒越多,酒量就越好,一个人酒量好不好主要看体内的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喝酒误区三:喝酒脸红不易醉有的人一喝酒容易脸红,这种人是不是不容易醉酒呢?其实,喝酒容易脸红主要是遗传因素导致的,酒精进入人体之后,经过代谢,会产生乙醛。人体在分解乙醛的过程中,需要乙醛脱氢酶2发挥作用。但喝酒容易脸红的人,是因为在遗传上缺少乙醛脱氢酶2,因此,乙醛得不到正常的分解,就会堆积在体内,使脸上的毛细血管扩张,出现脸蛋通红的现象。喝酒的注意事项小酌怡情,在喝酒之前,我们还需要了解喝酒的注意事项。比如:酒量因个人而异,按照正常的标准,成年男性一天饮酒量不宜超过25g,成年女性一天饮酒量不宜超过15g。喝酒的时候不要吃头孢。所谓“头孢配酒,一吃就走”,大部分的头孢类药里都含有一种可以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的物质,导致乙醛无法代谢,在体内聚集,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呕吐、抽搐、过敏性休克等症状,危及生命。因此,吃头孢期间一定切忌饮酒,要等到药物完全排泄了才能喝酒。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客观来说,酒是好东西,更是一种文化。只不过,我们在喝酒的时候,要找准一个度,既不能过量饮酒,又要将喝酒对身体的伤害降到最低。[1]《聚餐饮酒牢记专家忠告》.健康报.-02-02[3]《饮酒的五个误区:颜色浅不易醉喝咖啡能解酒》.人民日报.-09-22[4]《一项涉及万人的研究告诉你:“常喝酒”比“喝大酒”更伤身》.生命时报.-12-17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swth.com/jcff/22627.html